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运动的规律性 >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43 题号:177090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19日,中华预防医学会致敬支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疾控逆行者河北省活动,在河北省疾控中心举行。抗击疫情当中,疾控人的英勇担当和无私奉献,谱写出今春最动人的赞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支支疾控队伍临危受命、紧急集结、逆行而上、驰援湖北,奋战在全国疫情最危险的“震中”。河北省疾控系统的21位同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抗疫一线,协助武汉当地疾控部门,根据疫情传播的特点,积极开展流调、环境消杀、疫情网络直报等。38天里,他们出色完成各项防控任务,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赞誉,也展现了河北疾控人的作为与担当,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的英雄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疾控逆行者能出色完成疫情防控任务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关于大学生就业去向的最新调查显示,国有企业深受毕业生的喜爱。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八成在选择“最愿意工作的两类企业”中首选国有企业。

就业选择是人们对未来生活预期想法的落实,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并随从主流,这从中国社会就业大趋势的变化中就可窥见。国企一经商创业一外企一互联网创业,这种择业趋势和其所处时间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息意相关。如今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变化,显然也是因为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十分认可国企“铁饭碗”,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不无关系;外企曾经风光无限,是基于当时人们对于外企企业文化、工作氛围以及薪酬福利的高度认可。现在大学生忧虑“35岁被裁”“996工作制”等职业现状,再加之疫情及国家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各行各业发展都带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也就不奇怪大学生愿意青睐更加稳定的工作职位。

还得看到,在过往数十年间,虽然各种就业形态演变兴起,但在一众家长和长辈心中,稳定永远是工作生活的关键词之一,这是基于他们过往生活经历得出的结论。也因此,在家长心目中,对年轻人能够在国企、政府机构等稳定单位工作的认可度始终没有降低。


(1)结合材料,针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变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说明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2)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你会怎么选择?请从唯物论和价值观的角度,说明你这样选择的原因。
2022-11-25更新 | 162次组卷
主观题-图表题 | 较难 (0.4)
【推荐2】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进入新常态下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约束性目标。但现阶段在思想认识、工作进度、政策机制、基础能力等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2014年3月21日,国务院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了两年节能减排降碳的具体目标和三十项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方案对落实的重视。《行动方案》必将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构建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1)结合材料一,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与“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务院审议通过《行动方案》的依据。
材料二;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从而推动了我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领导时期
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植树造林对各方面都有利”等生态文明思想。
邓小平领导时期
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强调以科学技术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江泽民领导时期
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功利性认识。
胡锦涛领导时期
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标志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习近平领导时期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升华了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党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认识。
2016-11-26更新 | 262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自2018年8月1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以来,收视、口碑持续走高,稳居收视榜前列。该剧再现了塞罕坝林场第一代造林人用青春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诠释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折射历史变迁,为观众奉献了一部大气磅礴的生态文明建设史诗和充满激情、真情、诗情的青春剧。

塞罕坝历史上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公元1681年,康熙设立木兰围场,塞罕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期,国势衰微,为弥补国库亏空,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西伯利亚寒风推动沙地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369名青年踏上了塞罕坝。自此,三代塞罕坝人不畏艰难,顶风冒雪,垦荒植树。他们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荫育苗法,向一寸一寸的沙土要绿色,开展持久绿色攻坚战,实现了从一棵松到一片森林,从一片森林到百万亩林海的巨变。近几年,林场继续增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攻坚造林。如今,塞军坝万顷林海,不仅有效扩大了湿地面积,改善了区域小气候,还和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为京津冀地区提供生态屏障。

塞罕坝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收入已超过半壁江山,风力资源变成清洁能源,森林碳汇有望上市“变现”。随着绿色发展提速、产业转型升级,塞罕坝实现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1)结合材料,分析塞罕坝人在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2)“荒原为林海,沙漠成绿洲”奇迹的实现,离不开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请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塞罕坝精神”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付诸行动。请就这一主题从理念和行动两个层面各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词,每句不超过15个字。
2019-02-26更新 | 1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