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寻觅社会的真谛 > 社会历史的发展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9 题号:18675892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经过多年发展,浙江A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先富村”。2019年,A村携手周边24个村开启了共富之路。成立乡村振兴联合体,以产业发展为抓手,整合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通过产业大统筹,因地制宜分片打造有品牌特色产业带,形成产业共富联盟;成立振兴发展公司,创新入股联营模式,鼓励村民以人口、现金、资源入股,建立民宿加盟、游客分流等机制,推动A村游客向周边村庄分流,形成共建共享机制;2022年,25个行政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470.59万元,经营性收入1266.82万元,分别增长9.41%和29.56%。现在的25个村产业兴、村镇美,吸引着很多乡贤和年青人来创业。

A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途径。村民大会表决通过符合时代精神的《A村规民约》和《A村行业规则》;在村镇中心建设法治广场,展示优秀法治文化精神,在村路两旁竖碑叙述法治小故事,设立移动书屋免费向村民和游客提供法律小知识;成立“民情调解室”,聘请司法干部和律师,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回应游客诉求;现在的A村乡风文明、治理有效。A村带领着24个村正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路上。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写一篇短文点赞A村的共富之路。要求:观点正确;知识运用准确;材料提取恰当;论述清晰;论证有力;300字以内。
(2)阐述A村建设法治乡村的做法对各地“建设法治社会”的启示。
(3)运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知识,请你为A村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一条建议。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图表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一:下图:未来我国总人口、生育率、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预测

备注:人口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5岁-59岁人口),学界通常用人口抚养比升降来定义人口红利。
材料二:随着我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0年达到峰值,过去几年都是呈绝对减少的趋势,人口抚养比也开始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老龄化趋势加剧,“未富先老”问题凸显。按照人口转变规律,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必然发生,我国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未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加速减少,按总和生育率1.5测算,在2020年之前,劳动年龄人口减幅相对较缓,年均减少155万人,之后一个时期减幅将加快。农村劳动力在经过前期大规模转移后,供给增长速度持续降低。
材料三: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15年10月26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指明了方向,但仍需运用法治思维去落实,以法治的方式去推行。中央层面明确调整生育政策,不等于其立时生效,它还须经过国务院制定调整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各地实施方案报批、地方人大修订计生条例四道关键程序。2015年12月3日《计生修法草案》已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
(1)材料一图表反映哪些信息。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有关生产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说明面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及人口老龄化趋势,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该怎样应对?
(2)结合材料三分析其中蕴含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2016-06-14更新 | 175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受国内外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此,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这次减税,是完善税制、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改革,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是支持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重大抉择。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知识,分析当前对企业减税的理由。
2020-09-30更新 | 265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历史观的哲学依据。
2024-01-13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