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 爱国主义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27 题号:190025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立项实施30周年,三十载沧桑巨变,蓝图壮阔。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要始终坚守热爱祖国传统,始终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航天科技战线的主旋律。航天精神也深刻折射出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和协同攻坚的大局意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航天人的真实写照。航天人骨子里始终保持着特有的奉献基因,以实际行动,为航天强国建设挥洒汗水、贡献智慧。在基础薄弱、条件简陋,无参照样本、无完整资料情况下,老一辈航天人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攻克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取得系列重大突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我国航天科技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谱写着追赶、并跑、超越的奇迹。

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被批准实施。其中,“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站。2022年12月2日晚,神舟十四、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完成首次在轨交接,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中国航天将.“太空之家”的梦想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1)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中“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航天人是如何实现载人航天梦的。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特征”的知识,分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如何将“太空之家”的梦想从蓝图变为现实的。
(3)结合材料,请以“精神之花绽银河”为主题,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150-200字。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要以科学家精神逐梦创新强国。

2020年是罗庚诞辰110周年。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家精神的经典体现者。“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该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1950年2月,华罗庚在归国途中写下这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那一年,华罗庚、邓稼先、朱光亚等许多留美学生冲破重重阻碍奔向新中国。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矢志报国是华罗庚精神最深沉的底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之魂。回国后,华罗庚将自己的科研事业植根于社会实践,他深入社会,广泛调研。新中国建设初期,工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华罗庚调研后认为,诸如生产的安排、进度、工期等管理问题都有科学的解答方案,于1965年出版了小册子《统筹方法平话》。华罗庚几十年如一日,克服身体残疾和科研物质条件落后带来的挑战,潜心研究,不懈努力,成为人民的科学家,为我国数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说明华罗庚何以成为人民科学家。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华罗庚精神的意义。
(3)请就学校如何弘扬和培育华罗庚精神提两条建议。
2021-02-21更新 | 114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陆月球背面的太空探测器,是一项了不起的、令世人瞩目的科技壮举,该项目的成功对空间探索乃至全人类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历史意义。在空间探索领域,中国是个年轻的国家。2007年之前,太空中还没有中国研发的月球探测器,而短短十来年的时间里,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中国相继取得重大的、不可否认的成功,其相关科学发展之迅猛令世人印象深刻、由衷赞叹。这一系列探月项目取得的辉煌成绩,只是中国空间探索的一小步,中国将在很短时间内追赶和超越国际空间探索先进水平,取得更辉煌的成绩。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计划2020年左右实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探索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项任务。中国航天人百折不挠、再接再厉,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精神,令世界钦佩。
(1)运用发展的知识,说明中国在空间探索领域的探索体现的哲学道理。
(2)中国航天人百折不挠、再接再厉,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精神是怎样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
(3)班级开展学习航天精神讨论会,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准备发言提纲,请列举2条。
2019-05-13更新 | 239次组卷
主观题-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国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全国动员、全员参与、全国一盘棋,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医务工作者坚定逆行、志愿者无私奉献……中国率先经受住了疫情冲击。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评价说,“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国际舆论纷纷热赞“中国组织力”,“只有中国可以!”成为海外社交媒体上的“超高频”网友留言。


以“中国为什么能”为主题写一篇时评,剖析此次疫情防控彰显的中国优势。
要求: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
②紧扣主题,理由充分,观点明确,合乎逻辑。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00字左右。
2020-12-16更新 | 2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