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实现人生的价值 > 价值与价值观 >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题型:主观题-辨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7 题号:1931707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汇集感动的星光,凝聚前行的力量

材料一   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出炉,在某校高三13班,有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认为:“感动”本身很难比较,更无法量化。以十位人物的故事来概括整个国家、全体人民的感人事迹,难免会以偏概全。而过于关注这十位感动中国人物,也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身边的平凡感人事迹视而不见。

乙同学则认为:感动人心的力量是具有共通性的。虽然评选出来的人物来自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但他们身上都有相似的品质,他们坚持真理,心怀家国,心系乡土,推动社会进步,他们的事迹能够触及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以这些人物为典型,能更够引领整个社会的文明风尚。

材料二   在听了同学们的争论后,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给同学们介绍了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沈忠芳的故事。

【事迹】沈忠芳,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他曾目睹日军轰炸家园,于是报考飞机设计专业,渴望保卫祖国;毕业后,他投身导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他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

【颁奖词】导弹人生,不负民族。

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这一代人从没有在乎过自己的得与失。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

班主任总结说道:“感动本身确实无法量化和比较,十位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也确实无法概括全中国全体人民的感人事迹。但我们仍要在繁杂的世界中去找寻和搜集感动的星光,让它凝聚成我们每一个人和整个国家前行的力量。这才是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真正价值所在。”


(1)有人说,感动没有标准,因人而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没有价值。结合材料一,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一谈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是如何将“感动的星光”凝聚成每一个人和整个国家“前行的力量”的?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我国全面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单位到个人,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科学防治,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并全面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动谱写了可歌可注的英雄篇章,诠释了凝聚中华民族磅礴之力的伟大精神。不管是身在抗“疫”一线24小时作战的科研专家、医护人员,还是各地党员干部和基层社区工作人员,或是主动居家隔离的群众,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贡献一份力量:向世人呈现出疫情防控的“中国力量”。我国的新冠肺炎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在世界处于低位。广大医护人员被称为“最美逆进行者”。84岁的钟南山院士向民众发出“不要去武汉”的建议,自己却深入武汉抗疫一线,与其他科研、医护人员一起探索病毒传播规律,科学制定诊疗方案。人民日报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在全国多地陆续复学之际,钟南山寄语中小学生:有国才有家;要时时心怀“大我”,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疫情还没有过去,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戴好口罩,保持距离。


(1)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战“疫”是怎样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
(2)某校复学后的第一课和主题教育月活动就是学习抗“疫"精神,感受中国力量。学校组织设计本次抗疫“中国力量在哪里”主题海报,所给示例为:中国力量在军人坚定的脚步里,闻令而动、雷厉风行。请你按照示例格式另外写二个海报主题。
2021-03-11更新 | 78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2004年立项实施的中国探月工程,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嫦娥一号获得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再到嫦娥四号实现着陆月球背面并进行探测,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我国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三步走战略的收官之战取得了圆满成功!嫦娥一路向月,连战连捷。“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也将继续引领航天人接续奋斗、不断开创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局面。在星际探测的征程上,中国人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将梦想变为现实,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材料二   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教师妈妈”张桂梅,扎根滇西贫困山区四十余载,四处奔波筹款推动创立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专供贫困家庭女孩通过学习走出大山、走入大学,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女孩的人生曙光,用教育和知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10余种疾病缠身,11万公里家访路,走进1500多名学生家庭,用瘦弱身躯扛起1800多名大山女娃的人生希望,累计超百万元的全部奖金和大部分工资捐出…与张桂梅有关的每一个数字,都在诉说着“膝下无儿女,桃李遍天下”的奉献精神,印刻着锲而不舍、坚定不移的执着信念,诠释着守初心、担使命的责任意识。2020年,张桂梅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张桂梅又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誉,并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1)结合材料一,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开创航天事业新局面的。
(2)结合材料二,“时势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张桂梅的事迹对我们人生价值选择的启示。
2022-04-08更新 | 123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某地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技术教育,提供学生学习劳动技术时间,建设校内劳动基地,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实践活动,通过引进或与校外少年宫合作的形式,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更多的劳动技术项目,开展综合技能展示,激发学生增强劳动实践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成长,在劳动中健康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分析加强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意义。
(2)对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2020-08-20更新 | 1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