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 文化具有多样性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95474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市于2022年11月以“文艺展新姿精品献人民”为主题,举办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拉开了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的序幕。作品以汉族民间舞为主体舞蹈样式,通过三个篇章展现了文艺工作者从深入人民与人民在一起、引导人民为人民服务到最后融入人民同人民共命运的转变过程,激励当代文艺工作者继续扎根生活,植根人民,为人民抒写新时代的春天。

展演剧目既有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黄梅戏《不朽的骄杨》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也有话剧《林则徐》、舞剧《红楼梦》等历史题材作品,还有京剧《楝树花》、音乐剧《三里屯42号》等现实题材作品。这些剧目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动缩影。

本届展演季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自开幕以来,共线下展演35部139场,吸引超过12万观众走进剧场;线上云剧场展演剧目76场,点击观看超过1.4亿次,持续至今,“大戏看北京”观演热度不断攀升。

材料二   2023年2月10日,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的芭蕾舞剧《红楼梦》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黛玉入府、宝钗扑蝶、元妃省亲、怡红寿宴、共读西厢、葬花焚稿……这些经典的场景一一呈现,舞台之上既有水袖翩然,又有足尖飞舞。演员们以精湛的芭蕾技巧和颇富古典意境的细腻演绎,在呈现原著经典段落的同时,致力于挖掘中国式诗意情感,为观众带来芭蕾的优雅浪漫与古典文学的气质神韵,完成了一次东西方艺术融合的大胆探索。

当这部历时三年精心筹备的优秀作品以兼具“国际化”与“民族性”的艺术视角呈现在观众眼前时,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文艺展新姿精品献人民”的主题也因此更加丰富。


(1)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大戏看北京”展演季观演热度不断攀升的原因。
(2)芭蕾舞剧《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是一次东西方艺术融合的大胆探索,请以“东西交融,探寻中国意蕴”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
①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
②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结构合理。
③学科语言使用规范,字数在150字左右。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道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而事实上,当前许多地方特色的方言似乎越来越爱人冷落,正在悄无声息中消逝。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传承着古老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体现出浓郁的地域韵味和地方特色。南腔北调皆是风土人情,各地方言都是文化的结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方言。方言让生生不息的后人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中,了解家乡的特色,烙上家乡的印记,激发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家庄初升认为:“该说普通话的时候说普通话,该说方言的时候说方言,让两者各得其所,才能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语言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极其丰富的,它包含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文化载体这三个功能,因此我们要重视语言,尤其是自己的母语。”因此,我们不能遗弃我们独具特色的方言文化,因为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我们的世界。
(1)结合材料和联系观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遗弃我们独具特色的方言文化”。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好方言这一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提出合理建议。
(3)班级召开“传承方言需要大家的参与”的主题班会,请就如何传承方言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
2017-06-05更新 | 114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保护世界遗产时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材料一过去,文化遗产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与民众和当代生活隔绝。后来,人们发现了文化遗产具有多重价值,开始了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使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但是,各地陆续出现了过分看重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而对文化遗产进行简单、粗暴、过度开发的现象。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遗产的效益是综合性的,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合理利用。

材料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开展了频繁密切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近年来,中国文物保护机构在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6个国家开展11项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合作;近30家中国考古专业机构赴沙特等22个国家实施32项联合考古工作;中国与美国等22个国家签署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政府间协议,与法国等20余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签署近30项合作文件……借助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平台,表达中国对当今世界一些问题特别是文明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展示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文明观、文化观、价值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说明“活起来”理念是如何影响人们认识和利用文化遗产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积极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3)位于乡郊田野的遗址博物馆在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中具有重要作用。请你就如何办好遗址博物馆提出三条合理建议。
2019-09-20更新 | 15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解题方法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正式开幕。

材料一   杭州亚运会,以其独特的标识系统,展现出中国风的强大吸引力。会徽“潮涌”(见图一)以扇面造型呈现,寓意江南人文意蕴,同时也象征着亚运会的浪潮激荡。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融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展示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奖牌“湖山”(见图二),则将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镶嵌其中,每一块奖牌都是对杭州历史文化的致敬。中国元素在杭州亚运会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视觉设计,在比赛项目的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比如武术、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都被纳入比赛范畴,使得亚运会充满了中国风的活力。这些项目的展示,不仅让世界各地的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亚洲的大地上传播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作为2023年亚洲最盛大的体育赛事,杭州亚运会涵盖了31个奥运项目,如篮球、游泳、射箭、田径等,还有11个具有浓郁亚洲特色和中国特色的非奥运项目,如棋类、轮滑、武术、霹雳舞等。这些项目吸引了亚奥理事会45个国家(地区)的顶级运动员,他们在亚运会上展示了一流的竞技水平,也展现了他们对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价值观的追求。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平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会通过杭州亚运会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分析举办杭州亚运会对亚洲发展和世界发展的作用。
2024-01-08更新 | 1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