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世界的物质性 > 自然界的物质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9 题号:1970218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发展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追求民主法治和自由平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天下大同”理想信念、“天人合一”生态理念、“和合”外交思想,结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具体实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骨骼承载中国梦想,致力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蓝图和范本。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的知识,阐述我们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说明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7月20日,河南遭遇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内、农田积、山区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陡增,铁路、公路、民航交通受到严重影响。灾情让人揪心,也让人疑惑:河南雨势如此猛烈,成因是什么?极端天气近期在全球多地出现,背后有无共性原因?面对天灾,我们能做些什么?

当前,极端天气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常态挑战。主流观点认为,极端天气日渐频繁仅以自然界气候多变无法解释,很明显,人类活动所致的气候变化正在发挥作用。频繁的极端天气呼唤人类协同行动,选择更科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与发展路径。


请你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人类应如何面对极端天气的挑战。
2021-11-08更新 | 140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1)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
(2)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回答,为什么要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问题。
(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怎样从自身实际出发,践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理念?
2021-09-04更新 | 27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塞罕坝曾是“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但由于上个世纪初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和过度放牧,塞罕坝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1962年2月,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1)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说明材料中林业部做法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分析说明塞罕坝是怎样从皇家猎苑到沙地荒原再到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
2023-09-15更新 | 2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