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把握世界的规律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0 题号:203524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讲好中国故事】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地担当“讲好中国故事第一人”,在各种场合讲中外听得懂、听得清、有共鸣、有实效的好故事。瀛台夜话,让美国领导人了解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半总统制等都失败后作出的正确历史选择,加深中美理解。巴黎演讲,和法国朋友重温拿破仑的名言“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了解今日中国,展望未来“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促进东西方了解。蒙古讲话,与邻居交心:“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引起广泛共鸣。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弘扬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必然要求。


(2)小明在阅读材料后,作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判断。请回答该判断是什么判断,并以此判断为大前提,完成一个结构正确的三段论推理。

【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以“当代青年__________文化自信”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标题补充完整,紧扣主题,结合材料,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字数200个左右。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增添企业活力,拓展发展新天地。
会议认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坚持改革推动,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释放促进生产力水平上新台阶、开辟就业新空间、拓展发展新天地。各级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为创业创新加油添力。
对于常务会议该项内容,经济学家给予高度肯定。全球经济发展的最新特点是积极发展创业型经济,这是继知识经济之后又一次转型。知识经济强调了知识的积累、分享和传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对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创业精神关注不够。
利用市场机制和市场活力全面整合人才、社会资本、物理空间、信息平台等创新创业要素,大量开展相关的金融创新、中介服务创新、户籍制度创新等,是进一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保障。
结合材料分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及相应措施”体现的哲学道理。
2017-07-08更新 | 8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都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在党的百年历史中,有两个历史决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5年制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立足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并进一步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的时代课题)。这一决议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理由。
2022-08-12更新 | 474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延安中学,一所学校的今昔之变

1938年8月,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为了给抗战积蓄力量、给建国储备人才,延安中学的前身——陕甘宁边区中学在战火硝烟中诞生。校长蔡子伟在开学典礼上说,“要把边区中学办成真正国防教育的模范”。没有教室宿舍,学生动手挖窑洞;没有桌椅,用木板代替;没有课本,学校自己编印。在那段艰苦又充满光明的岁月里,学习只为救国、报国。正如《陕甘宁边区中学校歌》歌中所唱:“我们学习、学习,为了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祖国!为了建造自由幸福的新世界!”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80多年来,从最早的陕甘宁边区中学到今天的延安中学,学校先后15次易名,14次搬迁校址,几经辗转,但办学从未间断,红色基因一脉相承。走进今天的延安中学,小小窑洞已变为整洁明亮的现代化校舍,学生也从当年的两百多人增加到五千多人。如今,“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标语醒目地矗立在校园内。当年的《陕甘宁边区中学校歌》延用为延安中学今天的校歌,仍旧回荡在宝塔山下、延河水旁。唱响红色歌曲、表演红色剧情、讲述红色故事等,成为延安中学教育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常态化形式。延安中校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冬学教育,为群众扫盲,开展红色文艺宣传。实行教育与革命战争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延安中学为中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建国后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新中国中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延安中学的今昔之变对传承红色基因的启示。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说明延安中学的办学经验对发展中等教育的借鉴价值。
(3)在那段艰苦又充满光明的岁月里,学习只为救国、报国。某校举办“新时代,学习是为了什么?”的主题演讲比赛,请你列出两个演讲稿要点。
2023-10-23更新 | 1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