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寻觅社会的真谛 > 社会历史的本质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5 题号:20533623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长江上游,四川眉山。三苏祠里的百年银杏、千年黄葛生机盎然。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长江下游,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橹声欸乃,评弹悠扬。

进入21世纪,人类将面临诸多新旧挑战,如何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与永续,文化问题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力求充分发挥长江文化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长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规划》提出:推动长江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档升级,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发挥旅游在传播弘扬长江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强长江文化国际交流传播,提高长江文化走出去水平,向世界讲好长江故事。……一项项切实举措,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提出:“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


(1)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在新时代续写千年文脉?
(2)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剖析国家出台《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的哲学智慧。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3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员,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已经形成。
这一制度的形成,不仅能有效地推进反腐斗争,也能及时满足当前道德建设的需要。因为“良好的国家体制并不能期待于道德,倒是相反的一个民族良好道德的形成首先就要期待于良好的国家体制”。
自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社会经济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不断表明传统道德已经严重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经济体制快速转型、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传统的熟人社会快速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型,道德与经济政治的不合拍日益突出。在这个社会转型过程中,强调规则至上的现代道德形态没有同步建立,人们的行为调节的道德机制仍然依赖于传统道德。而熟人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突出人情,而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顽固障碍。结果,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社会诚信缺失严重,而在干部队伍中则出现了一批官德败坏、贪腐严重、搞人身依附的腐败分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官员的道德对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决定性影响。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教授曾经指出,官德败坏是转型期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国家监察制度的建立对于现代官德的塑造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可谓是一杨及时雨,因为这个体制的核心追求就是要培养人们形成现代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就如当代哲学家罗尔斯所说:“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个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个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请结合文化对人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我国新创立的监察体制将怎样塑造现代官德。
(2)请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从我国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的角度谈谈创立监察体制的必要性。
(3)良好的国家监察制度建立了,但是制度的高效运行还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对制度的认识和支持。请从哲学与生活的角度就如何推动人们认识和支持国家的监察制度提两条建议。
2018-05-09更新 | 15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某中学高二(1)班的同学组成探究小组,围绕“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课题进行了探究活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重温长征精神】
材料一: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
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走好今天长征路,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谈谈如何“走好今天长征路”。
【传承长征精神】
材料二:宁夏西吉县因红军长征胜利会师而名扬天下。如今,这里成为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该县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地区。
如何摆脱贫困?他们以“坚定信念、事实求实、独立自主、用于担当”的长征精神为指导,确立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和产业强县战略。他们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以及依靠倜寨、倜戏、倜锦以及山清水秀。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造度规模经营。创建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枸杞生产合作协会、牛羊养殖合作协会等。落实精准扶贫,对少数特困农户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近年来该县经济安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哲学》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怎样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2017-04-20更新 | 12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我国的“非遗”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被誉为苗族历史文化的“无字史书”,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贵州省某地区为了将苗绣变成脱贫的稳定生产力,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文化的改变,将现代审美融入苗绣,引导传统工艺与现代商务无缝对接;建立贫困群众与非遗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抱着娃、绣着花、挣着钱,苗绣非遗传承人带领全州12.5万绣娘,把“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非遗”遇上脱贫擦出了别样的火花。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该地区是如何利用“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
(2)有人认为,“非遗”的价值在于促进经济发展。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20-06-13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