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 封建制生产关系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40 题号:218000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诗人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写道: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路。这段话的意思是乡民们要将自家所收成的东西全部缴出,无法生活之下,不得不逃亡他乡,很多人因饥渴而倒在了路旁。

(1)中国的唐朝处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哪一个社会?这一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有何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导致乡民们“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他们除掉自己的劳动力,除掉劳动的手和头,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马克思

材料二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材料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邓小平指出:“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1)材料一中的两句话分别是对哪个社会的什么现象的描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和根源是什么?
(3)材料三中“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指的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
2022-11-30更新 | 94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地主制经济以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典型。中国的封建地主对自有土地采取多种经营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经营,采取剥削童奴或剥削雇工的形式;最主要的是将土地租给他人经营,采取以地租剥削依附农或佃农的形式。依附农在历代有私属徒、部曲、佃仆等类型;佃农在历代有佃客、庄户、田客、佃户等别称。唐宋以后,分租给佃农的形式逐渐排斥和代替依附农形式,成为地主制经营中的典型形式。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
2023-09-28更新 | 64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封建社会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种田的,缺米粮;晒盐的,喝淡汤;纺织娘,没衣裳;编凉席的,睡光床。”

材料二     在《末代皇帝》这部电视连续剧中年幼的皇子在师傅教导下念诵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运用“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2021-10-23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