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探索认识的奥秘 >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 认识具有反复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226960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生的堵点,往往堵在认知。

古希腊有一句箴言是“认识自己”,这与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很相似,都强调要认识自己。达尔文说过,“无知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有学者因此把认知分为四个层次。绝大部分人都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无知无畏状态。(如下图)


思维障碍和思维边界被禁锢,就像鱼缸中的一条金鱼,永远意识不到鱼缸的存在。唯一打破鱼缸的方法,就是认知升级——能够做到修身正心、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使自己保持“开放进取、向外探寻、向内思考”的空杯心态。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实现认知觉醒。
2023-10-28更新 | 60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在浙江、上海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分阶段分地域稳步推进。2021年9月,江西省作为最后一批新高考改革省市,宣布2021级高一秋季入学新生将采用“3+1+2"方案。

高考改革以生为本,从尊重学生兴趣、特长角度出发,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然而,“3+1+2"方案规定物理或历史为必选科目,引发是否重回文理分科老路、限制考生选择权的争议。专家认为,传统文理分科模式下,学生只有2种选择,现在“3+1+2"给学生提供了12种选择,增加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选择自由。学会选择,发现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规划自己人生,是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行之路,关乎整个国家未来竞争力。改革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争议可以通过进一步论证和研究,做出科学的研判和选择,使高考改革在争议中前行。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新高考改革方案存在争议的原因。
(2)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角度,就如何使高考改革在争议中前行提两条建议。
2021-11-20更新 | 10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凭借在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获得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

自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发现细胞能够消灭自身内部物质,方式是将其包裹进一个膜结构中,从而形成小型囊体并被输运至被称作“溶酶体”的回收机构进行分解。对这一过程开展研究非常困难,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对其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经过一系列出色的实验之后,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利用面包酵母找到了与自噬作用有关的关键基因。随后他开始致力于阐明酵母菌体内自噬作用的背后机制,并发现与之相似的复杂过程也同样存在于我们人类的细胞内。大隅良典的研究更新了我们关于细胞物质循环的旧有观点,他的研究开启了理解自噬作用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关键作用的崭新道路,如生物体对于饥饿的适应、机体对于感染的反应、癌症和神经疾病等。


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科学家对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过程蕴含哪些哲学道理?
2017-09-14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