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70 题号:328649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材料二: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材料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1)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用矛盾的观点说明,文艺创作为什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结合材料三,试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价值理念,并写出一句体现这一价值理念的名言(例: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5·广西桂林·一模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教育部通知,从2017年春季开始,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
史学专家根据大量史实研究发现: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独立领导中国抗日斗争的壮烈使命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殊死的斗争,其他一些中国军队也在奋起抵抗;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爱国华侨也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中国人的物质、精神、鲜血和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14年抗战”的概念更科学,过去“八年抗战”的概念仅是指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只是十四抗战中从局部抗战进入到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
我们修正历史概念,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呈现历史本来面目,客观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反映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警醒日本右翼.维护世界和平;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血泪史.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斗争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根据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阐述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的重要意义。       
(3)设计一次“我为抗日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请写明这次班会的设计目的和主题思想,以体现你的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追求。(每项内容控制在10至20个字之间)
2017-04-13更新 | 26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摆脱贫困,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初心、孜孜以求的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农村工作的实践证明,“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正如贫困地区农村干部所说的,“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某地文化扶贫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即建起一座小型图书室,并向每座图书室赠书100种。向农村捐赠图书,培养了当地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干部的应用写作能力。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讲好扶贫故事,激发群众追梦、共赴小康的精气神。突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优化。

材料二:“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不仅是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更是收获的好时机。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天人合一、取物有时等传统农耕理念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于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地方还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习俗。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文化的快速来袭,让基于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习俗逐渐离我们运去。“中国农民丰收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华文明延续融合的鲜明符号。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分析扶贫攻坚应如何处理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的关系。
(2)“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华文明延续融合的鲜明符号,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20-03-24更新 | 112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发展和安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202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下,依靠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强大经济实力,全国抗疫物资源源不断送往一线,打出了保障物资供给的“组合拳”,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取得显著成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在确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加快推动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较快地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完成2020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中国古代就重视精神文化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如春秋时期,法家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四维,认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反映了以文化人,以礼法稳定社会统治秩序;战国时期,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倡导“兼爱”“非攻”等思想,谴责不义战争,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用和平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中华文明的几千年历史进程中,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分裂局面,但“中华一体”的“大一统”观念仍为各个分立政权所认同,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历史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期的国家安全建设仍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1)我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夺取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结合材料并运用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国家安全建设的价值。
(3)化解国家安全风险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新局面。请你结合所学政治生活的知识,为学校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写两条标语。
2021-05-19更新 | 2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