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寻觅社会的真谛 > 社会历史的本质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4167100
材料一:人们正在期待2016年春晚的到来,这是我国的第33个春晚。如今的春晚钱越花越多,事也没少干,但是观众却不买帐。面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春晚,观众的满意度却越来越下降。分析原因,有人说是形式问题,提出歌曲联唱、戏曲联唱是不是应该取消?有人说是明星问题,老面孔是不是太多?对此首届春晚导演黄一鹤说:“根本问题不解决,什么节目形式都没用,就是再多的赵本山也救不了春晚。”他说:“做电视文艺跟古代文人一样,就是要心怀百姓,不能从自我好恶出发,真正了解观众喜欢什么,跟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他们才能喜欢,才能办出群众满意的春晚。”
材料二:2015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出版发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要把握文艺的时代性、人民性,文化工作要不辜负人民期待、不辜负时代召唤,要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1)材料一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要把握文艺的时代性、人民性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从顶层设计为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也迎来了法律体系形成后的大修改、大完善期。近年来,我国修改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国防交通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中医药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新版《民用航空安全检查规则》、房屋转让手续费、婚姻登记费等41项行政性收费将停征;商标注册收费标准将降低50%;全国统一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广东省取消机动车驾驶人长途驾驶项目考试等。这将构建起让创造热情竞相迸发、创新动力充分涌流的制度环境,为激发发展活力、鼓励创新创造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1)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对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
(2)请你为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2019-10-06更新 | 19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并深入阐释了生命至外心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1)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抗疫精神就是当下的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最为亮丽的精神标识。伟大抗疫精神在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孕育形成,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运筹中强劲发力,更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发扬光大中。

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坚定斗争意志,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奋勇搏击、迎难而上,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2)运用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
2020-11-27更新 | 22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的长三角,以全国2.14%的土地,承载11.7%的人口,产出20%的GDP,是中国经济贡献强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饱受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高排放的袭扰。2019年12月1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抓大保护,为长三角勾勒出一抹绿色发展的新画卷。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规划纲要”出台的哲学依据。
2020-05-17更新 | 1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