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探索认识的奥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实践的内涵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4 题号:4818023
2016年1月5日全国文化会议在北京召开。为实现“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的良好开局,文化系统针对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会议要求一要推动改革创新,从文化建设实际出发,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从各地的资源禀赋出发,“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不断提高创作质量,努力推出一批优秀作品;二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文化建设各个领域、各环节,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如何进行文化建设。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解题方法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劳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广大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动他们从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多种劳动技能将纳入课程,让中小学生学习劳动技能。通过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体味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也使他们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


(1)有些人认为,学生在学校开展劳动实践可有可无,读书学习才是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运用认识论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为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某班拟以“劳动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围绕主题列举两项活动。
2023-01-18更新 | 12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并且不断完善。它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充分反映了农业生产和相关仪式以及民间活动的平衡管理,以符合季节的变化。“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020-11-10更新 | 6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流浪地球》电影中,携带着30万吨燃料的巨型“领航者号”空间站、机械化运作的地下城、高耸入云的行星发动机和直冲天际的蓝色强光柱、冰天雪地的地球表层等等科学名词,无不让影迷们目不暇接、大呼过瘾,纷纷给予《流浪地球》一项“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极高评价。不过,正所谓“金无足赤”,这部首开先河的国产科幻大片从上映以来就争议不断。比如某位比较极端的影评人,声称《流浪地球》是一部不及格的电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给予《流浪地球》高度评价的同时,认为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观众对《流浪地球》有不同评价的原因。
2019-07-11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