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6171534
2017年11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开启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 中美两国元首夫妇于故宫茶叙,席间,特朗普展示了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儿歌《我们的田野》《我的好妈妈》,背诵《三字经》和唐诗《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的视频。这一表演将宾主尽欢的宴会推向高潮,引起与会人员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表演引起与会人员对中华文化产生强烈共鸣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发展呈多元化形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域、语言、宗教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的解读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材料二:目前,文化外交已成为我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的第三大支柱,成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先后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结合材料谈谈,在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加强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有何重要意义。
2016-11-26更新 | 8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说明不同文明应如何交流互鉴。
2016-11-26更新 | 500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年—4300年。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良渚古城分三重,良渚文明是迄今能够确证的第一个进入国家形态的文明;外围水利工程,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出土的诸多精美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史前高峰的遗产,也见证了阶层分化;埋藏地下、储量可观的炭化稻米,印证了兴旺的稻作农业。这些发现让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了1000多年,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全球学者、汉学家、艺术家齐聚良渚,共商文明交流、共探文明互鉴、共议文明包容。在论坛开幕前,80多名外国艺术家从良渚古城出发,途经西湖、大运河、南浔、余村、兰亭、鲁迅故居等地,穿越时空感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领悟浙江文化的独特韵味,深度领略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首届“良渚论坛”上,就文化交流,乌兹别克斯坦专家建议,我们可以举办更多的交流展,引用经典作品,也可以组织更多的研讨会,通过思想碰撞形成共识;尼日利亚学者建议,进一步推动文化和学术研究领域的紧密合作和交流,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多姿多彩。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举办首届“良渚论坛”的价值所在。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国外专家学者建议的合理性。
(3)请围绕良渚文化设计两条标语,要求文字简洁明了、表达准确。
2024-05-25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