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世界的物质性 > 意识的作用 >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630007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为取向,萃取精华、服务当代,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与时代同行。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制造等深度融合,使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要高度重视民间传承,培养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民族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要将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推出更多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体现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
材料二 社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要在社区广泛评选表彰社区的善行义举、身边好人,让群众感到榜样就在身边。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融入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和睦邻里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影响人。结合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要在社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1)运用所学哲学知识,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一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发挥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作用。
(3)假如你所在的社区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请你列举两条宣传标语。要求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读书立志

毛泽东同志一生都在坚持读书学习。他主张读书首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面对国家生死存亡,少年毛泽东十分痛心,他决定离开韶山前去湘乡县(现湘乡市)学习,立志“学不成名誓不还”。在东山学堂阅读《世界英雄豪杰传》时,他十分钦佩拿破仑、华盛顿等人,认为在中国也应该有这样的人,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国家振兴而奋斗。在读书过程中,他意识到国家的危难,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这种责任感深深激发了他求学的愿望,这种意愿不再是从前为了从书中获取乐趣而读书,而是升华为为了振兴祖国而读书。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工作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经世致用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这是经世致用思想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受到以岳麓书院所倡导的“实事求是”为代表的湖湘实学文化的直接影响,他主张“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要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随着西学东渐逐渐成为风尚,西方科学重视数据、讲求实证等特点也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较大影响。所以在1919年大量新民学会成员留法勤工俭学时,毛泽东却坚持留在国内,要对中国“加以实地的调查研究”。

(1)结合材料,运用“运动的规律性”的相关知识,从毛泽东读书立志的经历中分析读书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毛泽东读书立志、调查研究的事迹是培育人们家国情怀的生动素材。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毛泽东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
2024-01-20更新 | 11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青蛙是农田的“守护神”,一只青蛙的捕捉量可超过自己的体重,50只青蛙就能使6亩稻田免遭虫害,蛙粪又是上等有机肥料。青蛙还间接对疟疾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爆发有抑制作用。近年来,有些国家大肆捕食青蛙,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如,孟加拉国人从稻田中捕了5000万只青蛙,出口到西方国家的食品市场,其所得不过1000万美元,结果造成虫灾严重,该国不得不每年花3000万美元从国外购买灭虫药,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又十分严重。
材料二:台风每年都会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面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的台风,人们曾试图削弱、消灭它,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于是开始总结经验,逐步转变抗台防灾的观念,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的抗台防灾工作思路。一方面,利用气象卫星,使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和预报台风,运用动力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预测、预报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及时掌握和分析灾害的实时信息,做到预报准确,决策科学。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防汛水利工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夯实水利防灾减灾基础,提高了抗御台风灾害的能力;建立一整套诸如人员避险转移等内容的预案和处置制度。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哲学启示。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人们在防台抗台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018-05-19更新 | 46次组卷
主观题-图表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法治中国将释放出“法治红利”,助推经济升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然而法治基础目前依然相对薄弱。强政府弱市场是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产权保护不力、商业贿赂、地方债务风险等诸多问题与过度行政干预有关;我国企业每年所订立的经济合同的履约率仅为60%,每年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6000亿。
材料二:法治历程与改革实践密切相关。以下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路线图: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
1997年
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02年
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7年
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2年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覆盖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建设法治中国,每个公民都不能袖手旁观,公民不仅是法治中国前行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1)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针对材料一中所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2)材料二中这一“路线图”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们作为国家公民,可以从哪些方面参与和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
2016-11-26更新 | 1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