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0 题号:666737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诗词大会”这个词被很多代表委员在不同场合不断提及,一时“走红”两会,这透露出一个信号:呼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之所需。
材料一、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很多课本中去掉,这种“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涵养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源泉,这是文化供给侧发展的重要指针。在2018年3月23日备受欢迎的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播出,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逸之风;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情怀,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中国诗歌史。本次《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的节目。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播出过程中还大力创新,以“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力求做到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体展示。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既有趣味性,又适当还原诗词的独特意象,引导观众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节目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通过移动端同步答题,力争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1)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请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还强调“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表现形式上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3)目前,《中国诗词大会》已带动了我国中小学校园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请你针对信息化时代学校应如何加强中国古诗词的推广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以及具体措施。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技艺巧夺天工。苗族服饰的造型、图案和纹饰,是族群记忆的载体,是在苗族历史演化中沿袭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苗族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然而,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步伐加快,除传统节日外,苗族人少穿其民族服饰,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化成衣。传统服饰工艺存在技术衰落、产品款式陈旧、销售渠道窄、后继乏人等现象,如何走出困境,亟需社会各界的保护与扶持。
黔东南州政府依托多元的人文特点,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指导具有独特技艺传承的村寨和民族手工技艺传承人成立民族手工专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展示产品制作过程,讲述手工艺人及其产品背后的故事;积极亓展对外营销活动,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在巴黎时装周上展示苗绣和苗族纹样……通过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联姻,扩大产品销路,增加收入,使传统手工艺得以保护与传承,实现手工艺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有人认为,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手工艺已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保护和开发的价值不大。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此加以批驳。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黔东南州政府在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是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联姻的。
(3)“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敲锣卖糖,各干一行。”文化传承,离不开文化传人。请就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的培养提出两点建议。
2017-05-13更新 | 218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认识水平的提升,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与方针,相当程 度上制约了全面继承、吸收古代的优秀文化,以服务于国家治理和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扬弃包含了发扬和抛弃,扬弃是既取其精华,又弃其糟粕,这一思想不再把“批判地继承”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导方针,避免了以批判为先、为主的倾向,充分体现了党从治国理政的整体需要对文化继承方针的新思考。
结合材料和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待传统文化新方针的依据。
2017-10-30更新 | 118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2018-10-16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