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探索认识的奥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91308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垃圾围城”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道难题。近年来,J市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J市利用各种媒体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并对积极实施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给予奖励;规范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环节,不分类不收运,禁止混装混运;建立垃圾分类处置利用的产业园区,提升垃圾分类处置能力。经过不懈努力,该市成功创建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材料二:出于环境整治活动的需要,许多市民对垃圾分类有所了解,但涉及具体分类却知之甚少,甚至完全混淆了垃圾分类的类别。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市民将污染纸张、过期药物、废电池归入可回收类别,有的市民竟将果皮、塑料纳入其它垃圾,还有的将烟头、金属、剩菜剩饭、玻璃归入有害垃圾。绝大多数市民完全混淆了垃圾分类的类别。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市民应积极行动起来,为打造宜居福州贡献一份力量。


(1)该市垃圾分类处理是如何坚持整体与部分统一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1】从天津博物馆的“中华百年看天津展”,到周邓纪念馆;从1919年天津革命青年成立的觉悟社,到平津战役纪念馆,从南开大学周恩来、于方舟烈士纪念碑,到解放桥天津会师纪念地……依托天津市红色文化资源,某中学准备精选在天津发展历程中极具代表性的10个线下教学场馆,启动“行走的思政课”项目,让红色旧址遗存变成“课堂”,让革命文物资料变成“课本”。

(1)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论证学校组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必要性。(请从两个角度说明)
(2)岁月的年轮在转,红色基因也代代相传。请你就如何保护好、挖掘好、宣传好红色文化资源提出2条合理化建议。
2024-01-17更新 | 5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疫情是一面“放大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冠疫情是一场“全球统考”,中国政府和人民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陷入疫情失控、管治失效、制度失范、人民失望、政府失语的窘境。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鲜明对比中,人们进一步对西方式民主制度反思:相比于中国政治制度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以人民为中心等优势,西方式民主则面临政治立场极端化、选举政治金钱化和民主红利“口惠而实不至”等困境。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民主制度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民主的形式”,更应该注重“民主的效果”,西方式民主制度不再“迷人”。


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相关知识,说明西方式民主制度不再“迷人”的原因。
2021-12-06更新 | 24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现实中,真实的情况往往被表象掩盖、受距离阻隔,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也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把握问题实质和矛盾规律,才能“求解”出科学决策。调查是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研究捋得顺、析得透,就能把客观规律把握得更准确、认识得更深刻。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知识,阐述“调查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的道理。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