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 民族节日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9247544

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2009年清明节参与网络祭拜人数达到1000万左右,他们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根据清明祭奠方式的演变,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
(3)试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继承性角度说明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又是一年圣诞节,如果以1916年上海申报首次刊登圣诞节广告起算,2015年的12月25日是中国舆论界为耶稣庆祝的第99个生日。圣诞节这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几年来此话题颇多,有的人认为应该过,而且要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过圣诞,为自己放松找一个借口,让圣诞节融入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是一种寻找快乐的方式吧,而有的人认为不应过,自己又不是西方人,中国有自己的节日,为什么非要过西方的节日呢7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习俗,这样才有一个国家的特色。弄不懂为什么有些人任何东西都要学老外?难道外国的月亮就格外圆吗?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中国人过圣诞节?请用文化生活知识阐明理由。
2016-12-13更新 | 17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陈竟表示,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且中国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都不一样,有着各地的特色,如煮腊八粥、扫尘送灶、张贴年画、敬祭祖先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防止年俗文化的消失。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春节”申遗的原因。
2016-11-26更新 | 23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回家过年,已经成为所有华夏儿女心中一个永远无法磨灭的文化情结。一年一度如同潮汐一样的候鸟式大迁徙不断轮回。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每年的春节回家,是亿万中国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无论雨雪冰冻灾害,无论海陆空运力是否有限,也无论爆炸性增长的人流让旅途拥挤不堪,似乎什么也阻不断中国人春节回家团圆的路。回家是拥挤的,回家之路是辛苦的,可归程的游子不会把回家当作一种辛苦,他们的心里是充实而温暖的,家的呼唤和对家的期待,足以驱散任何一种艰难和劳累。知名媒体人杨澜指出:什么也阻止不了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是漂泊的心灵寻找接纳与慰藉的旅程,恰似全民的一次心理治疗。
更多节日都正在慢慢移植进我们的生活。植根于基督教传统的圣诞节点亮了中国城市街头的树形装饰。信息化、全球化,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节日的形态。不过,春节仍然牵动着亿万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情愫。这个节日,凝结着亲情和乡情,寄托着慰藉和希望,是高度流动、飞速变化的时代最深的乡愁。从纸张的发明让桃符换成对联,到电灯出现后灯笼只剩下躯壳,春节又何尝拒绝过变化?变和不变之间,这个节日总在与时代一道前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什么也阻止不了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的理由。
(2)“年在人们心理并没有淡化,淡化的只是瓦解中传统的方式与形态。”选取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论道理,结合材料,运用该道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16-11-26更新 | 2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