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世界的物质性 > 世界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9879192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2019年9月,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佳绩,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女排团队把“升国旗、唱国歌”作为本次参赛目标,这深深地表达出祖国至上和为国争光的初心和梦想。赛场上女排队员展现出不畏强敌敢打敢拼、竭尽全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比赛中郎平教练认真分析对手的特点,并拿出应对的策略方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平时训练中,队员们风雨无阻、日复一日,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提升队员们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为夺冠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从1981年以来,女排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要学习和发扬女排精神,并将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的知识谈谈我们如何将女排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2016年入冬以来最持久影响范围最广的雾霾天气来临,影响包括京津冀、山西、陕西、河南等11个省市在内的地区。
雾霾分为雾和霾。霾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霾中细小粉粒状的飘浮颗粒物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所以,霾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呼吸系统,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痛、脑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种上。
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如何治理雾霾,古有祈求神灵护佑,今有“等风吹”等现象,到底如何应对,人们都在思考。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就如何治理雾霾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7-12-11更新 | 95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

◆势在必行

有报告显示,1970年以来,全球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9%,约100万个物种正面临灭绝威胁。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2020年9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昆明成功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发表主旨讲话时呼吁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并宣布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等一批务实的东道国举措。

2022年12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四点主张”——“凝聚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共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进程”“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维护公平合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秩序”。


(1)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经济发展”有关知识,阐释我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同舟共济

昆明大会一年多来,更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国家公园自由生长,一北一南分别位于北京、广州的国家植物园相继挂牌,碳达峰碳中和的一系列部署正在落地……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超过陆域国土面积30%的生态保护红线、近万处各类自然保护地、日益完备的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正守护着宝贵的自然财富。

《生物多样性公约》196个缔约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生物多样性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执行能力各异。作为主席国,中方将努力推动各方兼顾雄心和务实平衡,使“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和承诺可行可达,经得起时间检验。


(2)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以“团结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2023-01-19更新 | 446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一: 2016年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目标是助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选择是坚持自身的和平与发展,同时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专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逢其时。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地球村”“休戚与共”等成为描述时代特征的高频词。面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性、利益的共同性、挑战的共同性、治理的共同性,单一国家的命运叠加为人类的共同命运。这一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引领全球治理,体现国际责任,占领国际道义和集体行动的制高点。
材料二: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二,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2018-05-11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