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54 题号:11329822
罐头的历史

自古以来,人类只能依赖于自然条件进行食品贮藏保鲜,直至19世纪罐头的出现推动了贮藏保鲜方法的重大变革。

大 事 年 表
1795年,法国政府悬赏征集军粮长期保存、防止腐烂变质的方法。
1809年,法国人阿佩尔采用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帕兰札尼的加热密封法,为拿破仑军队发明了玻璃瓶装罐头。
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锡铁罐头,罐头很快成为英国海军标准口粮。
1830年,美国辛辛那提建立了最早的肉类罐头工厂,每个工人只从事单一和重复性的工作。
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商店开始向民众提供鱼罐头和肉罐头。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产品,包括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罐装火腿等世界各地食品。
19世纪50年代,铁路大量建成和冰采集技术的发展,延长了罐头食品的保质期,保障其从资源丰沛的产地调运到城市。

19世纪英国的罐头工厂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9世纪罐头食品的兴起和发展撰写一份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平,通过对诸多学者关于历史上粮食亩产量、耕地面积的垦殖状况和人口的增长的研究成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从春秋战国社会粮食总产量的205.39亿万斤,到明清以后的2千~3千亿万斤,可谓一路攀升,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既满足了人口不断增殖的需要,也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不应该存在太大问题,但另一个事实是,中国古代社会灾荒频生,粮食危机时刻存在,正如吴慧先生所言:“历史的事实是,一方面人们并非年年在饿肚子,吃饭问题并非始终没有解决(在盛世),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子很难老是过得好,吃饭问题在搞饭吃的劳动人民身上却不断发生。”而一位研究中国历史的欧洲学者惊讶地发现,拥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竟是一个“饥荒国度”,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在历史上经常性处于饥饿的边缘,一旦面临天灾人祸,轻则人民流离他乡,饿殍遍野,重则人相啖食。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纵观近30年的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我国经历了从传统型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变。传统型城镇化直接对耕地面积和劳动力这两个农业生产基本要素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粮食安全形成双重压力。国家发改委等部委于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城镇化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国家土地政策和法规,坚守耕地红线。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呈现大量向城镇转移的趋势,造成农村劳动力的相对短缺。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并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摘编自谢佩军<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粮食安全问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5-15更新 | 159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化学家哈伯在1909年发明了一种工艺,可以用气化碳来加固大气中最丰富的元素:氮。得益于德国杰出工业家博施开发的杰出工程,“哈伯—博施法”由巴斯夫公司于1913年进行验证,这项工艺使氨的合成成为可能,有了工业氨,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能够在工厂里大量生产硝酸,而这是制备炸药和硝酸甘油的必需品。合成氨也为现代新生农业提供大量氮肥,以取代人们从拉丁美洲和太平洋沿岸引进的天然氮肥。

——摘编自(法)奥加诺《黑金》

材料二   1870年后,由于科技技术和工农业飞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过渡,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剧烈变化。面对这种局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扩大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干预,它通过社会立法调整社会关系,如实行劳动保险、工厂法等等,干预经济生活,兴办教育,保护自然资源,负责全民卫生保健工作,营办社会福利事业等等。有时政府还以调停劳资纠纷的姿态出现。

——整理自吴于、齐世荣等《世界史·近代史编(下)》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武器体系和战争形态表   

大致时间科技革命新型武器战争形态
1617世纪近代物理学诞生火枪、火炮、鱼雷火枪炮战争
18世纪蒸汽机和机械革命铁甲舰、潜艇、机枪半机械化战争
19世纪电力和运输革命飞机、坦克、航空母舰机械化战争
20世纪上半叶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导弹、原子弹核战争

——摘自何传启《科技革命改变国际战争的形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20世纪食物生产产生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不仅带动食物生产的发展,也带动食物储备技术的变革,请列举20世纪下半期中、美两国各1例加以说明。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史实,围绕科技与人类文明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5-30更新 | 164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3】灾害治理是国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解决相关问题。

材料   我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文明古国,减灾科技主要围绕农业生产来发展。根据减灾技术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减灾科技划分为农业减灾技术、工程减灾技术和生物减灾技术三个方面。

农业减灾技术主要有土壤耕作技术与土地利用、田间管理和收获储藏技术、耕作制度与地力恢复以及抗灾作物选育、引进和推广等。

工程减灾技术即水利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捍海工程和治河工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我国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历史时期水旱灾害也极其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有效防治水旱灾害。

蝗灾也是较为严重的灾害之一、生物减灾技术主要是针对蝗虫等病虫害的应对措施。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蝗灾危害性不亚于水旱灾害,也分析了蝗灾与水旱灾害的不同之处。蝗灾防治具有成灾面积大、便捷防控和广泛参与的特点。因此,生物减灾措施必不可少。

——摘编自卜风贤《灾害知识的历史建构及其书写体系》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引以自豪的中国“灾害治理”事件。(要求:事件清晰,体现自豪理由,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1-23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