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整治(课中)
全国 高二 课后作业 2022-01-20 148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自然地理、区域发展、选修地理、中国地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人文地理

一、综合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名校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国土面积为1468km2,喀斯特面积为1232.82km2,占总面积的83.98%,该区是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最复杂、等级类型最齐全,分布面积和范围较大的区域之一。该地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下图为该区地貌景观图。



(1)分析关岭县石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2)分析该区水资源匮乏的自然原因。
(3)请为该区石漠化的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2. 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以下不属于生态脆弱区的是(     
A.农牧交错带B.绿洲边缘C.东部季风区D.沿海滩涂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3.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     
A.温带草原带与温带荒漠带的过渡地带B.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C.旱作农业区与水田农业区的过渡地带D.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读下面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图中生态问题的描述,可信的有(     
①甲区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壤侵蚀,引起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
②乙、丙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乙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③甲区域的生态问题可能引发石漠化
④乙、丙两区域生态问题不同,丙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   ②生物多样性锐减南方地区相对严重
③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④生态环境脆弱区必须强制性保护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021-08-05更新 | 467次组卷 | 4卷引用: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二节 国家战略与政策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在我国,农业和牧业交错分布的地带可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等,他们都具有农业牧业交错分布的特征。下图是中国的农牧交错带分布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等四地农牧交错地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降水地形水源热量B.降水水源热量地形
C.水源降水热量地形D.地形水源地形降水
7.上述四地因自然原因引起的农牧业交错地带空间分布最不稳定的是(     
A.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地带B.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
C.北方农牧交错带D.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
8.关于河流径流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
B.有的年份黄河出现断流,其主要原因是气温偏低
C.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较大
D.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下图)。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耕地面积达160万公顷,但90%的耕地退化严重,并时常受沙尘暴的侵袭。1994年起,乌兰察布开始重建生态在优化种植结构的同时对当地传统燕麦种植采用“一早三改”方式进行改良。引进坝莜(裸燕麦)等早熟品种,从传统的秋季耕地松土,春季播种压实改为免秋耕或播前耕,改早播为晚播,改稀植为密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导致乌兰察布耕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位于干旱地区,降水极少B.冬春多大风,风沙侵蚀严重
C.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D.人类活动不合理,过度开垦
10.“一早三改”方式有利于耕地改良,其主要作用是(     
A.免秋耕可减轻冬春风力侵蚀B.晚播利于保水保肥
C.早熟品种可少消耗土壤肥力D.密植可增加有机质
2022-05-18更新 | 608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三、综合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牧交错带是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地带,在空间上农牧并存,在时间上,农牧交替,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严重。北方农牧交错带处于东亚夏季风的尾部,降水年际变化较大,促使农牧分界线多次进退,并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化。

科尔沁沙地地处西辽河平原,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疏林草原,气候变化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当地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成为京津冀地区风沙的主要源头之一。据统计,科尔沁地区每年因风沙灾害而减产的农田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30%以上,且南部地区更严重。自1949年以来,我国一直尝试科尔沁地区荒漠化的治理,其中“两行一带”(两行灌木之间种草)林草复合经营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及2000~2013年科尔沁沙地气象条件变化。



(1)简述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表现。
(2)根据图中信息,推测2000~2013年科尔沁地区荒漠化防治压力的变化趋势。
(3)简述科尔沁地区通过“两行一带”模式治理荒漠化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自然地理、区域发展、选修地理、中国地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人文地理

试卷题型(共 7题)

题型
数量
综合题
2
单选题
5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自然地理
2
区域发展
3
选修地理
4
中国地理
5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6
人文地理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综合题
10.65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荒漠化的含义、类型与分布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喀斯特地貌
110.65荒漠化的原因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生态脆弱区的地理特征
二、单选题
20.8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旧选修)单题
30.85区域发展差异的表现  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单题
4-50.6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旧选修)  环境问题产生单题
6-80.65陆地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农业区位因素题组
9-100.65荒漠化的含义、类型与分布  荒漠化的原因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题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