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北 九年级 期末 2022-09-04 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容易(0.94)
1. 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飘(yì)       (nuò)夫       (kuāng)骗       (zī)孜不倦
B.(pīng)婷       (miǎo)茫       (zhōnɡ)伤       (pū)后继
C.鲜(yán)       (zhà)       (zì)       走(zǒu)无路
D.(ɡuàn)冕       (huàn)养       (dùn)       根深(dì)固
选择题 | 适中(0.65)
2.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梁子湖高中学生在市第三届运动会青少年体育类羽毛球比赛中,取得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B.校长们纷纷表示,一定以这次调研为契机,不断夯实教育质量提升,当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C.11月17日晚,梁子湖区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D.通知要求,中小学教材中一律不得出现提供额外教学辅助资料的各类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
选择题 | 较易(0.85)
3.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说一顿饱饭,就是一桌山珍海味,在大款大腕那里,可能也激不起一点欢乐的心情吧。
②可见,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
③乞丐取得一顿饱饭,心情会很愉快,感到幸福的降临。
④一样的“境遇和生活”,不同人却有不同的感觉。
⑤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令人心情愉快的境遇和生活”。
A.④⑤②③①B.⑤④③①②C.③①④⑤②D.①⑤③②④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何科研人员不相信科学?

①相信科学在今天已经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科学。但研究表明有很多科研人员却偏偏不相信科学,是不是令人费解?

②世界某著名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一项关于科研信任度的调查显示,平均有86%的科研人员会对他们看到的科研产出(结果、结论)持怀疑态度。在回答在您上周遇到或者阅读的各种科研产出(包括数据、代码、图形、视频、论文、预印本、其他文章)中,您认为有多大比例是可信的这个问题时,受访的研究人员中有 14%认为全部可信,48%认为大部分可信,15%认为只有一半可信,21%的人认为有一些可信。尽管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对科学研究产出的信任度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倾向于不相信科学。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免让公众怀疑:为什么连科研人员都不相信同行的研究结果?

③如果我们一起深入分析,也许就会释然:怀疑才是科学精神的内核,心中存有不相信,才是对科学的尊重。

④从第一个层次看,科学不端行为与其他行业的不良行为一样,占有一定比例。正如一块土地,既会长庄稼,也会长杂草。科研中存在着有意无意的造假,还有一些低质量的科研活动,如误读或研究方法存在缺陷,一些科研产出尚不成熟就被发表出来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科学家对科研产出普遍存怀疑态度。

⑤从第二个层次看,科研产出需要反复检验,不能轻易相信。科学的可信建立在可重复的基础上。检验信息来源至少要经过两个信息源的对比;检验科学结论至少要经过两次重复验证,而且还要随着时间推移进行多次验证。

⑥那么,如果重复验证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是否就是完全正确而值得百分百信任呢?也未必。这就是第三个层次:每一项科学研究都是零碎和局部的,每一种科研产出都只揭示了事物规律的一个局部,它们构成了从相对真理无限接近绝对真理的长长的阶梯,但并不能完全还原绝对真理。即使把所有科研产出拼合在一起,也未必能全部还原自然和社会的真相。例如,人类基因组,即便把一种蛋白的碱基序列都测出来,那也只是静止和死亡状态下的真相,而这种蛋白在生物活体中是如何呈现生命活力和功能的,还是难以完全复原。英国《自然》杂志资深编辑亨利·吉称:我们在《自然》上发表的一切都是错误的。这位资深编辑言之凿凿,会不会太过绝对?在该杂志上发表、曾被授予诺贝尔奖的DNA双螺旋结构难道是错的?但万事万物如河流奔腾,变化不息。经过更长时间和更多研究,DNA双螺旋结构的结论就会改变,甚至被颠覆。现在,研究已证明DNA还有多种结构,如环状。

⑦既然科研产出不一定可信,那么,轻信那些未被重复检验过的结论就可能给个人、社会和人类带来不良后果,甚至灾难,这也是科学家不相信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科研结果往往是政府决策的依据,很多国家的医疗保健政策都建立在科研结果之上,而未经验证的科研结果会导致决策错误,造成国民健康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⑧不过,如果不相信科学,还有什么事物可以相信呢?对待科学,我们究竟应该持怎样的态度?上文提及的调查中还有一组数据可以给我们启示。关于如何对待所看到的科研产出,57%的科研人员表示会仔细检查附录材料或数据,52%的人会寻求其他可靠来源的佐证,37%的人会通过认识的研究人员获取相关资源……显然,这些行为就是在对比多个信息源,以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果。在每一阶段或具体问题上,我们可以相信经过检验的科学结论,而在历史长河中,怀疑才是科学精神的内核。只有在不断怀疑、求证乃至否定之否定后,人的认知才能一步步深化。而科学也正是在不断怀疑、改变、完善或者推翻已有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更接近世界本质的结果,或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作者:张田勘。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摘引科研信任度调查的一些数据,说明科研人员“不相信”科学并非虚言。
B.第④段的画线句中,“土地”比喻优质的科研产出,“杂草”比喻错误的科研结论。
C.第⑥段引用了亨利·吉的说法,说明科学结论不能完全还原绝对真理。
D.第⑦段加点的“往往”二字突出了科学结论对政府决策的重要性,准确严密。
5.下列对文章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为第一层,第②—④段为第二层,第⑤—⑧段为第三层。
B.第①—③段为第一层,第④—⑥段为第二层,第⑦—⑧段为第三层。
C.第①—④/段为第一层,第⑤段为第二层,第⑥—⑧段为第三层。
D.第①—②/段为第一层,第③—⑦段为第二层,第⑧段为第三层。
6.下列对科研人员“不相信科学”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科学不端行为提高了科研人员对同行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B.科研产出需要反复检验,不能轻易相信。
C.每一种科研产出都只揭示了事物规律的一个局部,并不能完全还原绝对真理。
D.轻信那些未被重复检验过的结论就可能给个人、社会和人类带来不良后果,甚至灾难。

三、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较易(0.85)
7. 阅读古诗,完成下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突出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厚厚封赏魏尚的思想感情。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