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片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福建 九年级 期中 2022-11-07 1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容易(0.94)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心持家国情怀,肩担时代重任,善养“浩然之气”,是我们青年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何为浩然正气?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守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民同乐的思想;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思念亲人、渴望和平的情怀。正是这种凝聚而成的一腔热忱,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展望未来,我们要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所言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观进取、积极向上;又如李白《行路难》所言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满自信,驶向理想彼岸。

2022-11-0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片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名校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近年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逐渐步入网络云端,以 作品背后动态的工艺制作过程。在刺绣、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直播中,创作者关掉滤镜、美颜,专拍手部特写,一针一线、一刀一划在镜头中被清 放大,拉近了观众与传统工艺美术之间的距离。 。精湛技艺背后,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如今,借由新的传播媒介,使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了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促进了中华美学精神在新语境中的传承与发展。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_______(A.晰 B.淅)   _______(A.bìng B.bèng)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人甲、乙处。(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A.体现 B.展现)   __________(A.一丝不苟 B.小心翼翼)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其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②一些优质直播和视频赢得超百万点赞
③更在于传递出工艺的深层内涵
④不仅在于完整还原了复杂工艺细节
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
2022-06-14更新 | 256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年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三、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乙】

长沙过贾谊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刘长卿                                                          韩愈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诗人途经长沙贾谊故居,触发强烈共鸣,开篇即用“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乙诗诗人委婉表达忧国忧民,想替皇帝除弊的忠君报国之志,没有忏悔,没有屈服。
C.“湘水无情”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诗人将自己同贾谊、屈原联系在了一起。
D.乙诗诗人把侄孙探望的用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实则是凄楚沉痛地以死明志。
4.甲诗“日斜时”和乙诗“夕”都指向傍晚,请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丰乐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特:突出。②窈然:深幽的样子。③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④因为本:于是就根据。⑤道:称道。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修既治滁之明年__________        (2)而乐之_______
(3)既得__________                  (4)四之景_______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B.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C.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D.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辟地以为丰乐亭。
(2)使民知所以安此年之乐者。
8.结合《醉翁亭记》与选文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欧阳修取名“丰乐亭”的深刻用意。
2022-11-0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片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月的桑葚

周华诚

①须得蹲在桑树底下。假装自己是一个孩子,或假装自己是一只鸭子。小心地隐身于浓稠的桑叶之中,同时注意调整呼吸的频率与幅度,使之尽量悠长。如此,你才能发现一颗又一颗紫黑的桑葚。

②这样和你说吧,当你觉得自己重新是一个孩子了,或者居然是一只鸭子了,桑葚才会对你格外照顾。距离你天真无邪的目光二十厘米外,一颗红得发紫,甜到忧伤的桑葚,就会从枝叶间巧妙浮现。

③若有人只是站在田边,背着手像视察军队一样浮皮潦草地巡视桑林,则桑林也就仪仗整齐,团结紧张严肃而不活泼,轻易不肯交出桑葚。桑葚欢叫一声,就哗啦一下不见了。像扑打着翅膀的鸟群一样消失在田野。

④红到发紫的桑葚一碰就落。瓜熟,蒂落。红色的桑葚有着吸引人的本事,但事实上它并未完全成熟,酸极。紫黑的桑葚则会馈赠给你甜美。即便落到地面,也要毫不犹豫地拾起来,吹一口风,趁机塞入口中。这是对桑葚的尊重。

⑤在我们乡下,用嘴吹一吹,是一种比梧桐树还高的礼节。孩子跑着摔了,爬起,母亲对着他的膝盖吹一吹。一吹,就好了。风沙迷了眼,睁不开,恋人对着他的眼睛吹一吹。一吹,就好了。夜里走路,被神经病一样出没的野兔哈(吓)着,老人对着他的额头吹一吹。一吹,就好了。现在,对着一颗落地又捡起的桑葚吹一吹。一吹,也就好了。

⑥桑叶给蚕吃。蚕结了茧,茧变成丝,丝织成衣,衣穿在身。所以人穿衣,就等于是穿着桑叶。

⑦桑葚是蚕节省下来,留给儿童的礼物。我吃叶子,你吃果实。桑葚在乡下,不过是孩子们的小零嘴,不是什么需要特别郑重的东西。桑田有主,桑葚却是谁家小孩都可以随意去吃。它算不上“水果”。甚至都算不上什么“果”。但是这样反而使桑葚真正成其为桑葚——吃也可,不吃也可,摘也可,不摘也可,落也可,不落也可。

⑧或者说,二十多年前,桑葚纷纷地挂在桑树上,用黑紫的颜色祝乡下孩子们儿童节快乐。孩子们身后的书包拍打着屁股,呼啦一下钻进桑林,过一会儿呼啦一下钻出桑林,手指和嘴唇都是黑紫色。

⑨五月底的桑葚与桃子、李子、杨梅、枇杷、杏子一起成熟。不同地方的桃子李子杨梅枇杷杏子,熟得有早有晚:桃花溪南边的先熟,大山垅的还没有熟;大山垅的熟了,黄村张的还没有熟;黄村张的熟了,三亩畈的还没有熟。于是,来自村庄四面八方的孩子,总是会在教室里交流他们一路采集到的果实。于是,孩子们对这个村庄四面八方的果树都了然于胸。

⑩总是要等到实在没有什么好吃的了,他们才会钻进桑林。

桑葚有一枝柄。海棠、樱桃也有柄。枇杷也有柄。枇杷柄毛茸茸,不能吃。桑葚柄可。有一年,五月廿四日,我在苏州采桑葚。苏州,桑葚,枇杷。桑葚泡酒一缸缸。

一群中年人模拟儿童呼啦一声钻进桑林。钻进桑林之前,一人发了一个空的饭盒(透明塑料饭盒,而非铝质饭盒)。钻出桑林的时候,每个人的饭盒都是满满的。我手上,依旧是一个空饭盒。

别人很惊讶:你怎不摘?

我摘的呀。摘一颗,就塞一颗入口中。十分快活。岂是饭盒可比!

大家听我说到,紫黑的桑葚集满一掌,一并入口中大嚼,甚美。众皆无法想象。我又说,紫黑的桑葚集满一掌,夹一粒红色酸果,味道也甚好。紫黑的桑葚集满一掌,夹两粒红色酸果,味道也不错。

众皆茫然。而我独醉矣。

桑葚紫色汁液落到衣服上,洗不掉。那天桑林里钻进钻出,居然一点紫色也没有染上衣服,倒有些遗憾。

桑,即故乡也。

(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详细写出了桑葚外形小和不易发现的特点。
B.桑葚在乡下很常见,是孩子们的小零嘴,可以随意去吃。
C.文章集叙事抒情于一体,直抒胸臆,感情强烈。
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10.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若有人只是站在田边,背着手像视察军队一样浮皮潦草地巡视桑林,则桑林也就仪仗整齐,团结紧张严肃而不活泼,轻易不肯交出桑葚
赏析画线句子:
(2)众皆茫然。而我独醉矣。
赏析加点词语:
12.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桑葚,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桃子、李子、杨梅、枇杷、杏子”?请简要概括原因。
13.作者通过描写五月的桑葚,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