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 八年级 期末 2022-12-09 11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______(xùn),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______()名。……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______(piē)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痛疾的文字。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不______(xùn)       (2)______(piē)见       (3)______(nì)名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1)剖______       (2)藏______       (3)恶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的“大略”是大概的意思,“迁居”是搬家的意思。
B.“正人君子”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C.报纸、面貌、照相三个词语在文中的词性是一致的。
D.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2022-12-08更新 | 2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语言表达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表达 | 适中(0.65)
4.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在现代工业社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多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二氧化碳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玻璃罩”,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向外层空间无法发散,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修改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12-0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5. 下列语序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②“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早晨,和狗一样喜欢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雪景。
④“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到了冬宵时刻,适合邀三五好友品酒、吟诗作对。
A.①③④②B.③④①②C.③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22-02-19更新 | 199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选择题 | 较易(0.85)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朝花夕拾》,都出自我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之手。
B.《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120篇。作者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
C.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可以从他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找到答案:他为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寻求人类的苦难而活着。
D.杜甫的《春望》抒发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王绩的《野望》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陆春龄

①一根小小的笛子,在吹者手中,能吹奏出各种各样优美动听的曲子。听那活泼泼的欢乐之音,开人胸襟;吹到委婉之处,又是那么娓娓动听。这就是笛子的魔力。因此在江南吹打曲、江南丝竹和十番锣鼓等器乐合奏中,都以笛子为主。笛子,又因为材料便宜,制作简易,携带便利以及劳动人民爱好等原因,成了民间流行十分广泛的乐器。

②笛子的种类很多,按音色音量,现在普遍有曲笛和梆笛两种。曲笛因一般产于苏州,所以又称苏笛,音色柔和,一般流行于江南一带。曲笛除用于独奏外,京剧中的吹腔,淮剧、锡剧、沪剧、绍兴大班以及民间乐曲和古曲乐曲中都用它来伴奏。特别在昆曲中,唱起来必须用曲笛伴奏,才能传达神情而引人入胜。梆笛在北方流行较广,音色清脆、高亢,在有些地方小戏、民歌和舞蹈中,一般都采用梆笛伴奏。按材料分,又有紫竹笛和白竹笛,北方还有一种枣木笛。而竹笛中又以枯竹做的最好。江苏、浙江、福建、贵州产的竹子都可做笛,其中以浙江产的竹子质地最好。

③从汉墓的拓片和敦煌的壁画中都有笛子这一点来看,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笛子了。相传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笛子就传入当时的首都长安(即现今的西安)。但也有人考证,最早的笛子是西亚细亚的纵笛。在埃及的三角塔一墓中还有八人合奏纵笛的图。因西亚产苇管,苇管颇直且大,那时纵笛就多用苇管做成,后传到印度,印度苇管小,但印度产竹,才以竹制纵笛代替苇制纵笛。纵笛经西亚、中亚,周朝末年,由西域传入中国。但几年前我在印度演出时,看到印度演奏的笛子都是用芦苇做的,称苇笛。其实在我国《诗经》《礼记》中,也都记载有竹制乐器如龠(yuè)、箫、管等,也应该是属于横笛、纵笛之类。

④两千多年来,经过不断改革,笛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孔由原来的三孔到四孔、五孔,一直到现在的六孔。(A)取材也由最初的苇管到现在的竹子。(B)但竹笛的好坏,还受材料和制作上的种种限制。(C)最近,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民族乐器厂合作试制成功的塑料笛,吹起来声音清脆嘹亮,冷热变化对音色影响也极小。(D)塑料不吸收水分,吹奏时水汽凝结成小水滴,附在管壁,就不像竹笛那样容易受潮,影响音色,而且笛膜也不会潮湿。塑料笛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材料到制作处理,都可由人工控制,材料成分不同就可制出不同音色的笛子。用两头粗细一致、管壁厚薄相同的塑料做成的笛子,它的音色音量音准也能达到统一。制造规格统一后,就可采用机器生产。

(文章有删改)

7.下列不属于笛的特征的一项是(     
A.经不断改革,笛的音孔由原来的三孔到四孔、五孔,变成了现在的六孔。
B.笛按音色音亮分为曲笛、梆笛两种。曲笛音色柔和,梆笛清脆、高亢。
C.笛的取材经历了由苇管到竹子,再到枣木、塑料等其它材质的过程。
D.笛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中,经由西亚、中亚,从西域传入了中国。
8.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笛的特点写起,到传入发展历史,再到最近研制成功的塑料笛,选文采用了逻辑顺序。
B.“按材料分,又有紫竹笛和白竹笛,北方还有一种枣木笛。”一句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C.“塑料吸收水分,吹奏时水汽凝结成小水滴,附在壁管,就不像竹笛那样容易受潮。”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江苏、浙江、福建、贵州产的竹子都可以做笛,其中以浙江产的竹子质地最好。”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笛子一般都是用竹子做的。”一句中“一般”表示具有普遍性,在无法通过统计得出确切结论时,这样表达更有分寸,更具准确性。
B.“在工作中,我也先后试制过枣木笛、电木笛、芦苇笛、化学纸笛、金属笛等,但都不能令人满意。”一句应放在第④段的(B)处。
C.“用两头粗细一致,管壁厚薄相同的塑料做成笛子,它的音色音量音准也能达到统一。”充分体现了塑料笛的最大优点,从材料到制作可由人工控制。
D.选文第③段,从汉墓拓片,敦煌壁画,后人考证,《诗经》《礼记》记载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笛子在中国的历史,大大的丰富了选文说明的内容。
2022-12-0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乙】“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下列词语中的“负”与“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句中的“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如释重负B.负势竞上C.负荆请罪D.忘恩负义
11.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C.操蛇/之神闻之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12.依据上下文,对文中【甲】【乙】两处画线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的程度,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句式相同。妻子的话合情合理;智叟的话尖刻夸张,表现了他对愚公移山的反对。
C.“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都是反问句,但智叟的一个“其”字,表达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D.妻子提出“且焉置土石”的疑问,反映了她对移山的担心,希望愚公知难而退。
13.将阅读材料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4.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是有深意的,请简析。
2022-12-08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