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南 九年级 期末 2023-02-02 12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较易(0.85)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022年的春天,疫情带来的阴霾仍未散去。西安、吉林、上海……警报起,防控形势严复杂。但人们已经不像最初那样措手不及,因为疫情在哪里,我们的白衣天使和志愿者们都将奉献与大爱演得淋漓尽致。而今,被按下暂停键的中国正在重启,记忆中的车水马龙、灯火璨逐渐回归,从来没有让我们如此首以盼在人间烟火中重逢。愿你我用坚持点亮一盏盏温情的灯,照亮黑夜,迎接黎明。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cuī giàoB.cuǐ qiáoC.cuī qiáoD.cuǐ qiào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叠       ②竣       ③译B.①迭       ②峻       ③译
C.①叠       ②竣       ③绎D.①迭       ②峻       ③绎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适中(0.65)
3.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主题古诗文名句
心境只要心境高远,即便结庐人境,也能体会“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悠然自得:只要心境高远,即便身居陋室,也能享受“可以调素琴,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的高雅闲适。
孤独王维巧妙设喻,用“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写出了自己出塞时内心的狐寂与抑郁:秋瑾用“_________?青衫湿”(《满江红》》抒发了自己的孤独与知音难觅的无奈之情。
友情临近毕业,同学之间难免会有不舍,老师将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送给同学们,告诉同学们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的。

三、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4. 《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请从下面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结合杨志在其中的表现,从两个方面谈谈对他的认识。
①杨志卖刀       ②智取生辰纲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5. 《简·爱》中,海伦与简·爱的友谊深厚,却性格迥异,请从下面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海伦和简·爱的性格特点。
①海伦被老师鞭打       ②简·爱被当众罚站

四、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6.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为每个人都有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个人梦想的实现又是建立在国家繁荣的基础上的。
②其实,换个角度想,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③它使人联想到民族奋进的滚滚大潮,气势磅礴的宏伟蓝图。
④所以,我们每一天都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其实也在缔造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⑤“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
A.⑤④②③①B.①④⑤③②C.①②④⑤③D.⑤③②①④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2020年6月在我国天津召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新成果在上集中展示,让人大开眼界。大会期间举办了云签约活动,经统计共有项目148个,主要涉及新动能、新基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总投资金额约816.19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


【材料三】

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广阔,从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全面推广应用了健康码。小小的健康码看似简单,背后的技术支撑系统却十分庞大。每天百万级数量的亮码,均基于人工智能科技手段的支撑。有了健康码,精准分类防控得以实现,我国城市管理得以科学有序地运转起来。

在天气预测中,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手机的GPRS系统,定位到用户所处的位置,再利用科学算法,对覆盖全国的雷达图进行数据分析来预测天气。这样,人们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查询自己所在地的天气走势,收到的天气预报能精准到分钟和所在街道。

人工智能在车联网的运用也将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比如,外出购物时,车主启动汽车后,将同步开启车载智能系统,车主只需要告知系统所需要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汽车的智能系统将根据出行路线、交通路况、目的地的评价情况,自动推荐最合适的消费场所。

7.下列对以上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148个项目在天津市世界智能大会主会场的大厅里完成签约。
B.看似简单的“健康码”背后,有着十分庞大的技术支撑系统。
C.通过手机的GPRS系统定位用户所在位置,人们可以查询天气走势。
D.汽车的智能系统能在车主外出购物时自动推荐最合适的消费场所。
8.认真阅读【材料二】,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9.结合【材料三】,说说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022-03-05更新 | 359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新民乐出圈靠的是文化自信

①近期,河南卫视又火了,与优酷、虾米音乐娱乐联手在小年夜打造的一台晚会《新民乐国风夜》播出后,再度掀起热潮,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②每逢佳节必出“新”。从《唐宫夜宴》到《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河南卫视的国风节目总是令人眼前一亮,回味悠长。没有流量明星撑场面、不靠娱乐效果抓眼球,依然可以打动无数观众,河南卫视做对了什么?这背后的原因值得细品。

③首先,用心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在《新民乐国风夜》中,15个节目涉及15种国风乐器演奏。节目组为闽南家喻户晓的民间歌谣《望春风》重新填词,邀请来自美国、委内瑞拉、赞比亚等地的乐手共同演绎唢呐名曲《百鸟朝凤》,用歌曲《塞北江南》完成了一次西北花儿与江南评弹的南北对话……没有简单地堆砌民乐符号,而是将创新建立在对民乐资源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专业品质和格调把握让节目生动活泼又不失文化内涵。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④其次,弘扬传统文化也要号准时代审美脉搏。在这台晚会中,清脆的扬琴、悠扬的二胡、忧伤的古筝等古典韵味与西方乐器吉他、贝司、爵士等现代流行旋律巧妙融合、相得益彰,令人耳目一新。过去,文艺评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音乐一旦太花哨、太流行就会失去审美价值。《新民乐国风夜》则用独特的形式告诉观众,高雅不一定要用正襟危坐的形式表达,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可以在融合创新中不断拓展和强大。随着当代人的文化和审美需求日趋多元,民族音乐契合当下流行脉动,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繁荣的文化市场中得以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⑤再者,传统文化“谱新曲”的同时,也要善于“引共鸣”。如何吸引当代年轻人的关注,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题。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好内容要有意识地利用好数字时代的传播规律,让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动人旋律,通过大屏小屏等各种载体广泛推送,借力互联网这个传播阵地,帮助传统文化迅速“出圈”,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

⑥如今,国潮的流行不再局限于以物质产品为代表的新国货,而是在文化领域全面引发新潮流。在这一趋势下,新民乐有望成为国潮新IP,与更多行业融合发展,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唐宫夜宴》走红后,其作为一个节目IP推动了河南的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给河南文旅增加了不菲的营收。

⑦新民乐出圈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不再照搬西方创作模式,开始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民族乐器中汲取创作元素和创作灵感。实践证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华民族音乐的创作与演奏一定会取得更大突破,中华传统文化也必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成为世界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选自2022年1月29日《经济日报》作者:姜天骄有删减)


文本二

①国潮产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可是,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再染上年画风格的配色,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如此的国潮产品,降低自身文化品位事小,阻碍文脉传承事大。

②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萃取,同时还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③国潮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是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因此,国潮产品不能投机取巧,其发展的动力及意义应该落脚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新,用现代商品的新颖形式实现文脉的自觉传承。

(摘自2021年9月22日《光明日报》唐尚书《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提出《新民乐国风夜》节目掀起热潮,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B.文本一将节目《望春风》与《百鸟朝凤》进行对比,旨在论证新民乐出圈要变化形式。
C.文本二第①段指出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都是浅层次的。
D.文本二提到的“国潮”指的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产品。
E.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认为传统文化是“国潮”产生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11.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12.文本二的一个观点是“国潮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请在文本一中找出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事实论据,并加以分析。
2022-11-19更新 | 18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河南省许昌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娘的红色木夹

①娘的传家宝,是一个做鞋用的木夹。木夹用红色枣木做成,经年累月被磨得光滑照人。说它是娘的传家宝,是因为娘用这木夹做了很多对社会、对家庭有益的事。

②母亲当年常讲,用木夹做军鞋支援前线的事。那是1944年春季的一天,敌人在冀鲁边区进行拉网式大“扫荡”。在我们村北碱河滩的那场阻击战里,八路军一个连将从河北省盐山县小马家据点出来“扫荡”的几十名鬼子大部消灭。

③当时,身为民兵的父亲,负责抬担架护送伤员和牺牲的战士。他们经过我家时,母亲看到战士们穿的鞋子大多都破了,有的用绳子一道道地捆着,还有人露着脚趾。更令人心酸的是,一位烈士竟只穿着一只鞋!母亲很痛心,回到家对我姥姥说:“八路军战士为咱拼命流血,咱得让他们穿上鞋!”

④说干就干,母亲将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拆了,用粗布被里做鞋底,用青色的被面做鞋面,又找来破衣服撕成碎块,打成布夹子做鞋衬。

⑤为把军鞋做好,姥爷找了一块枣木,请木匠做了一个纳鞋底用的木夹。这木夹,在冀鲁边区的乐陵和盐山交界一带,是寻常老百姓家做鞋常用的工具。它由两块宽20多厘米、长约二尺多的木板组成,中间部位用铁轴固定。纳鞋底时,两腿将木夹下部夹紧,木夹上部紧夹着鞋底,比起用手拿着鞋底一针一针去纳,既省力又快捷。

⑥在昏暗的油灯下,全家齐动手。母亲纳鞋底,缝鞋帮。姥姥识几个简单的字,也会画些花草。她把柳树枝烧成炭做笔,在鞋底画上花草,写上“抗日光荣”“杀敌立功”,再将用煮杏树根水染成的红线,沿着画好的痕迹绣上去。姥爷在门口观察动静,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给屋里传递信号,母亲和姥姥就迅速把鞋藏入炕洞中。半个月后,军鞋做了两包袱。

⑦当36双绣着“抗日光荣”“杀敌立功”字样的布鞋送到部队时,战士们向母亲敬礼,纷纷表示:“穿上拥军鞋,一定要多杀敌人!”那时,驻冀鲁边区的部队领导龙书金、陈德曾夸奖母亲,说她送的鞋能保障一个排。从此,母亲成了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支前模范。母亲说:“多亏这木夹,用它做鞋又省力又方便。”意思是,功劳有这木夹的一半。

⑧新中国成立后,这木夹又派上了新用场。

⑨那时,家里打油称盐的日常开销,孩子满月的份子钱,过年添置新衣和表达喜庆的鞭炮钱,差不多都是娘用这木夹做鞋卖掉挣来的。白天,母亲去生产队干活,夜晚就在油灯下用木夹纳鞋底、上鞋帮。

⑩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从小喜欢读一些儿童读物、小人书,所需钱大都来源于娘用这木夹做的鞋。我长大后,入了团,非常喜欢读《中国青年》杂志。那时,订全年的杂志需要几元钱,可家中很难拿出来。母亲最了解我的心,亲切地安慰我:“有用,咱就订!”她又连续几个夜晚做鞋到天亮。那天,到集上卖了鞋后,母亲一到家就交给我一份全年的杂志订阅单,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再看看母亲手上的老茧和血泡,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⑪从一份份杂志上,我认识了董加耕、侯隽、邢燕子,特别是认识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可贵品质,这对我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⑫1964年12月,我应征入伍。临行前,母亲又将木夹找了出来,接连两个夜晚忙到鸡叫,做出一双结实的千层底布鞋和15双鞋垫,每双鞋垫上都有“当兵光荣”或“保卫祖国”的大红绣字。

⑬我从老家带到军营的物品,都与这做鞋的木夹有关。一是母亲用木夹做鞋赚钱订的《中国青年》合辑本,二是一双结实的千层底布鞋和15双鞋垫。

⑭对于专刊雷锋事迹的《中国青年》合辑本,我经常反复阅读,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深深地记在脑海里。母亲不识字,还常托人给我写信,激励我“好好干,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

⑮我休息时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心里格外温暖。那鞋垫,班里战友每人一双,每当训练或执行任务碰到艰险时,战友们都会相互打气:“别忘了家乡老人‘当兵光荣、保卫祖国’的嘱托。”之后,大家立马虎气生生、信心百倍。

母亲爱那木夹,因为它承载着艰苦岁月中的风风雨雨;我们爱那木夹,因为它将一位普通妇女的母爱,传递给了她的儿女。

这木夹,理所当然地成了娘的传家宝,我们子女更是这传家宝的受益者。

去年,小外孙入伍时,我又将木夹的故事讲给他听,期望他也当一个不负新时代的好兵!

(作者:刘绍堂。有删改)

13.请按时间顺序认真梳理文中与“红色木夹”相关的情节,将下面空缺的事件补充完整。

14.本文语言平实质朴,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品读下列语句,感受母亲形象及作者的情感。
(1)白天,母亲去生产队干活,夜晚就在油灯下用木夹纳鞋底、上鞋帮。
(2)母亲最了解我的心,亲切地安慰我:“有用,咱就订!”
15.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很多与“红色木夹”相关的事件,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16.文中的“传家宝”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2022-11-19更新 | 27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河南省许昌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六、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难(0.4)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                                  湖中人鸟声俱                                      恩断义
B.而亦无穷也                                 醉能同其                                                此不疲
C.野芳而幽香            白帝,暮到江陵                           夕至
D.颜白发                                                天之苍,其正色耶                                        白云
18.把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9.文章第①段,作者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对此做简要分析。
20.下面这首诗是黄庭坚在当县官的时候所做,其在内容和表现的主题方面与《醉翁亭记》有何异同?请具体分析。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齐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①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痴儿,作者自指。②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③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④聊:姑且。⑤与白鸥盟: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七、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较难(0.4)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颔联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请具体分析。
22.《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节,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如何理解她的看法?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是一个人的旅行,像杜小康那样,在孤独中蜕变;成长是他人鼓励下的尝试,像被困悬崖的少年,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获救;成长是一次又一次冲出来缚自我的铁环后的再生,正如保尔那样在革命的熔炉中百炼成钢。


请以“在______________中成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基础知识综合
1
名句名篇默写
1
名著阅读
2
选择题
1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诗歌鉴赏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20.85字形  注音
二、名句名篇默写
30.65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三、名著阅读
40.65施耐庵(不详)  《水浒传》  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50.65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四、选择题
60.65衔接与排序
五、现代文阅读
7-90.65非连续性文本
10-120.65非连续性文本
13-160.65散文
六、文言文阅读
17-200.4欧阳修(1007-1072)  山水游记类课内阅读
七、诗歌鉴赏
21-220.4王维(701-761)  诗
八、作文
230.65半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