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 七年级 阶段练习 2023-04-09 16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独坐幽篁里,______。深林人不知,_______ 。王维《竹里馆》
(2)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4)成语“扑朔迷离”源自《木兰诗》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5)韩愈《晚春》中运用拟人手法写花草树木珍惜最后的美好春光,争芳斗艳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023-04-09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较易(0.85)
2.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木兰溪曾经水患严重,二十年来,兴化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甲 、久久为功,丙 ,实现了木兰溪的绿色之变。如今,穿城而过的木兰溪,蜿yán 的风景线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古老的历史与年轻的活力相遇,焕发出 丽光彩,绘就了新的美丽一幅画卷。木兰溪综合治理乙 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谱写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范本。(木兰溪、兴化均在莆田市。)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_____(A.蜓   B.蜒)
_____(A.xuàn   B.xùn)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____(A.坚持不懈   B.坚贞不屈)
____(A.诠释   B.解释)
(3)文中画线处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一座城市治水到全国水利改革先行探路者的升级
②从一溪的治理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治理
③从河道整治拓展到全流域治理
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2022-10-24更新 | 621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三、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队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4.“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17-09-14更新 | 1568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卷)语文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shuì)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纴:织布机;②箧:书箱;③简练:挑选。
5.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鲁肃过寻阳
(2)肃拜蒙母
(3)皆秦之罪也
(4)有说人主
6.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7.翻译下列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
8.在学习方面,吕蒙和苏秦两个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走老山界 谭谈

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汽车,在一个“之”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

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紫花坪,真是名副其实!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山东的溪,出山后注入湘江,而山西的溪,下山后就汇入资江。最后,都走进洞庭、长江、大海,到达它们终极的目标。

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

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如今,有一个汉子,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要把散落在山谷深处的山货——野茶,带出山去,送进都市里家家户户的厅堂。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业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走访老山界的游踪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
B.第3段联想丰富,描绘了一幅娇美动人的雨后山景图,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
C.第6段作者写自己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而遗憾,体现其求真精神。
D.文末“取款机”喻指野茶林给山民带来持续经济收益,写出了山民的获得感。
10.首段中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1.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赏析加点词语)
(2)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赏析句子)
12.文章写老山界时,还提及陆定一的《老山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3.结尾处为什么说“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这与标题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
2021-06-27更新 | 1911次组卷 | 13卷引用:福建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