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西 八年级 期中 2023-05-09 3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较易(0.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男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热情;柳宗元徜徉于自然之境,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小石潭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身临其境。《关睢》中的君子对一个女子的思 )和追求,交织着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的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 ,其怅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些诗文,让我们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文中加点字“惘”的读音正确的是(     
A.mángB.wǎngC.wángD.méng
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A.暮B.蓦C.慕D.穆
3.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A.望尘莫及B.高不可攀C.望而却步D.可望而不可即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诗文,让我们巩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B.这些诗文,让我们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C.通过这些诗文,使我们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D.因为这些诗文,所以让我们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023-05-0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5.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互联网普及,大量数据得以积累,促成了可视化艺术的诞生。
②人工智能绘画是一种生成艺术,依靠给出的指令生成图像。
③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绘画逐渐变成可能。
④2022年,人工智能绘画技术突飞猛进,不仅提高了画作清晰度,也缩短了成像时间。
⑤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有艺术家探索用计算机画画。
A.⑤③④②①B.⑤①④③②C.②⑤①③④D.②①③⑤④
2023-05-09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选择题 | 容易(0.94)
6. 下列用于应对的话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A.某戏剧作家因脊椎骨有毛病,需要从脚跟上截一块骨头来补脊椎的缺损。手术做完后,医生想多要点治疗费,便说:“先生,这可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手术啊!”戏剧作家笑道:“那好极了,请问你打算付我多少试验费呢?”
B.某著名童话作家常戴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溜达。一次,有人嘲笑他:“你脑袋上边的那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顶帽子吗?”他毫不客气地回敬道:“你帽子底下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东西?能算个脑袋吗?”
C.一个年轻的画家向著名画家诉苦,自己画一幅画只需要一会儿,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一年。著名画家认真地回答:“那说明你的画太烂啦!”
D.某著名钢琴家去某城市演出,发现座位多半空着,不免尴尬。他灵机一动,先向观众说道:“我想这个城市的人一定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话音刚落,大厅里顿时充满了笑声。
2023-05-0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①徐俯: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诗人黄庭坚的外甥。早年作诗受江西诗派影响,后期作诗追求平易自然。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双飞燕子几时回”故作疑问,以点明题目中的“春”字。
B.第二、三、四句描写游湖所见的春景。
C.第三句由前两句的景物描写转写人事活动。
D.江西诗派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上“以故为新”,徐俯这首诗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马驾山记

汪琬

予入山,与诸子循邓尉之阴前行数十步,辄有平原,曲涧回流,倒影澄澈见底,心稍稍喜。于时,游人舆者、骑者、屣而从者,不于道。既至山麓,则其境奇,界以短畦,藩以丛竹,阴森蔚荟才通小径,不能受舆骑,率皆舍而徒步矣。前后梅花多至百许树,芗气蓊勃,落英缤纷,入其中者,迷不知出。稍北折而上,望见山半累石数十,或偃或仰,小者可几,大者可席。于是遂往,列坐其地。俯窥旁瞩,檬然㿣然,曳若长练,凝若积雪,绵谷跨岭,无一非梅者。加又有微云弄白,轻烟缭青,左澄湖以为镜,右崇嶂以为屏。水天浩溔,苍翠错互,然则极邓尉、玄墓之观,孰有尚于兹山者邪?

惜乎,地深且远,莫有治庐其址者,故不能宿于此,以其幽、尽其变,此则予之恨也。

(选自《历代山水小品》,有删改)


【注】①诸子:各位同游的人。②邓尉:山名。③阴森蔚荟:林木阴森而绿意浓浓。④芗(xiāng):同“香”。⑤濛然:微雨迷茫的样子。㿣(hē)然:白茫茫的样子。⑥浩溔(yǎo):无边无际。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绝(     )       (2)益(     )       (3)穷(     )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通小径,不能受舆骑,率皆舍而徒步矣。
(2)小者可几,大者可席。
11.选文与课文《小石潭记》的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之处?
2023-05-09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较易(0.85)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关雎》中开头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比喻写出溪水蜿蜒向前、时隐时现的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身于青草碧透、花瓣纷飞的美景中,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5-09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我将你追寻

谢雨桐

①一直不敢贸然踏足这片土地。延安的底色红得纯粹,那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们的血,是飘扬的五星红旗,是经年弥漫的战火硝烟。数不清的遗址、沉甸甸的记忆让人心生敬畏,在完全做好接受的准备之前,诚惶诚恐,唯恐亵渎了这方纯净与神圣。终于,我怀揣着崇敬与热情,和同伴一起踏上了开往延安的列车,去亲自感受动荡的年代里,那份厚重底蕴,那段岁月绵长。

②一下车,来自西北的风向我们扑来。连绵山脉,黄土高坡,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踏上了这片广袤的土地。

③在延安新闻纪念馆,我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一张老旧的照片上,毛泽东主席拘谨地坐在椅子上,衣领早已磨毛。讲解员讲道:“毛主席当年并不想拍这张照片。胶卷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东西,他不想把好东西浪费在自己身上,说要给战士们用。”毛主席总说:“多拍拍群众,不要拍我。”这张照片,穿越战火烽烟,保存至今。

④伟大的人总是相似。杨家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的故居大同小异,一律是冰冷的土墙,简陋的陈设,昏暗的灯光。纱窗上的破洞很大,既挡不住风,也拦不住跳蚤苍蝇。当然,最多的,还是书。据讲解员说,从行军打仗到新中国成立后去外地出差,毛主席总是带着一大堆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也全然不顾,阅读不辍。当年,世界著名记者斯诺曾专程来延安采访毛主席。到了饭点,作为中共领导人的毛主席,花两毛钱请斯诺吃了白菜馒头,清淡无比。有村民看不下去,主动提了一只鸡送给毛主席,这才见着了肉腥。斯诺感慨道:“我去采访蒋介石,蒋介石花五百块大洋请我吃饭。但这顿两毛钱的‘大餐’滋味却更好,更珍贵啊!”讲解员说道:“一代领袖都这么艰苦朴素,身后的千万同志、人民,又怎会不心甘情愿响应共产党的号召?”

⑤这就是革命家的力量,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

⑥山腰上,随处可见一些学生模样的青年,摆好画架,蘸满油墨,或深或浅地描绘着黄土高坡独特的风景。他们是延安大学的学生,来杨家岭采风作业。在这里,年轻的灵魂和沧桑的历史发生了奇妙的融合碰撞。

⑦“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来到宝塔山山脚,已是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宝塔建于唐代,共九层。登上塔顶,可以将全城的风貌尽收眼底。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山下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岸石完整。借着月光,我们艰难地迈上石阶,走向山顶。“现在上山的路已经重修了,可咱仍觉得累。当年山路崎岖,那些中共党员上一趟宝塔山得多不容易啊!”旁边的同伴说道:“看来,革命非得流汗不可!”

⑧爬上宝塔山,我们已经气喘吁吁,两腿发软。此时我们的站位已经很高,基本可以看到整个延安城的全貌。看到宝塔,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塔底层拱门门额上“高超碧落”“俯视红尘”的题字。还没等我细看,就听到一声惊呼:“看啊,宝山亮了!”

⑨首先从底座开始,暖色的灯光迅速向上延伸,一层接着一层,一串儿连着一串儿。没过多久,就笼罩了整座宝塔。“快看那边,对面的山也被点亮了!”我的视线跟着声音一转,果然,霓虹璀璨的延安城,彩色的游龙向上攀爬,直冲云霄。顾不得天气严寒,我们都兴奋地拿出手机或相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时刻。五星红旗在头顶飒飒作响,脚下的车辆川流不息,黄的光,亮的夜,恍惚间,耳边响起了深情的呼唤:“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⑩延安是革命老区,但并不代表陈旧落后。在去鲁艺的路上,我们还经过了一个特别的地方——延安新区。这里高楼林立,配置齐全,马路宽阔而平整。凛冽西风,黄土高坡,贫瘠的土地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延安这座城市多年来停滞不前。延安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中疏外扩,上山建城,这是骨子里割舍不了的红色基因,更是对延安精神的一脉相承。

(选自延安新闻网,有删改)

13.从第③④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完成下表。

描写

优秀品质

毛主席的“衣领早已磨毛”,毛主席、朱德等人的故居简陋,毛主席请斯诺吃饭简朴清淡________________
毛主席舍不得用胶卷,说要给战士们和群众用________________
毛主席总是带着一大堆书,即使路途颠簸,他也阅读不辍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文章题目“延安,我将你追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我”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追寻”表明作者此行的目的。
B.文章标题运用第二人称,拉进了与延安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
C.作者既追寻了延安的革命历史足迹,又探求了延安精神的内涵。
D.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喜爱之情和对定居延安的神往。
15.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延安的底色红得纯粹,那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们的血,是飘扬的五星红旗,是经年弥漫的战火硝烟。(从修辞角度赏析)
(2)在这里,年轻的灵魂沧桑的历史发生了奇妙的融合碰撞。(从加点词含义角度赏析)
16.选文第⑨段中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出自《回延安》,试分析这两句诗在本文中与在《回延安》中表达的作者情感有何不同。
2023-05-0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云知道

朱杰   赵桂香   郝婧宇   李清华   徐可文

①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变幻无穷,而天上的云彩一如既往,缓慢悠扬,似在倾听,似在微笑,又似在诉说。云,从古至今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唐代诗人王维在《过香积寺》中写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也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千古绝唱。

②那么云到底为何物呢?云,通俗地讲,就是一团水汽,它是由大量细微的水滴、冰晶和灰尘组成的悬浮在大气中的可见聚合体。由于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增加不断降低,空气上升时膨胀、冷却,饱和水汽压也会随着降低,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凝结成大量细微的水滴飘浮在空中时,就形成了云,而在地面形成则称之为雾。

③文人雅士坐看云起云落,它们有的宛如长蛇,横卧天际;有的薄如羽翼,悠然轻盈;有的状若泼墨,恢宏大气;有的好似国画,色彩绚丽。有时候像层峦叠嶂的郁郁山林;有时候又像万马奔腾的汪洋大海;有时候晴空万里,下一秒就乌云密布,风雨欲来……

④那么,云为何有千变万化的姿态?人们又是如何给云分类的呢?

⑤云朵的形态各异,第一是由于不同高度的气温不一样,第二是由于高空风速差异,第三是由于水汽含量在不同高度也不相同。不同的物理过程会生成不同的云。气象学中,云是天气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云的外观、高度,结合云形成的过程,对云进行分类。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云分为低、中、高云和直展云。中国依据这一分类体系,结合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的需要和云的基本外形,具体将云分成三族十属二十九类云状。按照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低、中、高三族,然后再区分为十属(卷云、卷层云、卷积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雨层云、积云和积雨云),并进一步细分为二十九类,如淡积云、碎积云、透光层积云、堡状高积云、毛卷云等。

⑥在公众熟知的天气预报中,经常会听到晴天、多云、阴天等词汇,这便是根据云在天空中的占比作为依据确定的。从视觉上来看,晴天或少云时,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或仅有少量积云(云量在0%~10%为晴天,10%~30%为少云);多云时,云层覆盖大部分天空,且云层多为积云或范围不大的层状云,阳光可透过云层照射到地面(云量在30%~70%为多云);阴天时,大范围层状云覆盖天空,对透光率影响较大,一般看不到太阳(云量大于70%则为阴天),带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也预示着风雨即将来临。

⑦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如“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即钩卷云,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之前,说明暖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预示着下雨天气的到来;然而,钩钩云出现在雨后或者冬季,就会出现连续的晴天或霜冻天气,因此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说法。又如“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是指状若鲤鱼斑一样的透光高积云,这样的天气多表现为晴朗,具有良好的光照,谷子不用翻就能晒干,是天气将转晴的征兆。在高压控制下,高空的冷空气下沉,冲破连续的云层形成鱼鳞状。但是,如果云体为状若细小鱼鳞的卷积云,则会多雨并伴有大风,这种云多发生在低压槽前或台风外围,出现在雨前或雨后,所以又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的谚语。气象谚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经验性俗语,可以便捷地帮助百姓估测常见的天气及变化趋势,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在民间流传广泛而且久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然而,谚语多是人们观察当地天气的经验总结,其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⑧熟悉的天气预报,熟悉的《渔舟唱晚》旋律缓缓响起,在气象部门看来,虚无缥缈的云是一道风景、一种预言,是地球母亲在轻轻吟唱,在娓娓道来,是对广袤大地倾诉的深沉热爱,是挥洒在天空画卷中的神秘诗篇,也是深藏于大自然的喃喃之语,这其中的奥秘在等待着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选自《科学之友》2022年第7期,有删改)

1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云就是一团水汽,是经过一定的物理反应后形成的,云也是天气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
B.我国将云分为低、中、高云和直展云,并依据这一分类体系,对云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
C.天气状况,即晴天、多云、阴天等决定了云在天空中的占比,是决定云量的关键因素。
D.古人总结了“看云识天气”的经验,钩卷云和状若细小鱼鳞的卷积云,都预示着将会有多雨天气产生。
18.请你仔细观察下图,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以及学过的相关物理知识,简要描述云的形成过程。
   
19.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联系文章内容说说其作用。
20.请从文章第③段或第⑧段中任选一段,品析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2023-05-0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七、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较易(0.85)
21. 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广大国学爱好者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作者认为,我们一定要“尊经”“崇古”,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
C.《经典常谈》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常有引人入胜之处,例如写战国时期的说客,常常有生动传神的精彩之笔。
D.朱自清曾说,我们读《经典常谈》,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
2023-05-09更新 | 4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八、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22. 举例说明如何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来阅读《经典常谈》。
2023-05-07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23. 读了《经典常谈》,你对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

九、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24.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许多喜怒哀乐,这些情感,有很多你曾经悄悄地埋藏在心里,没有把它们说出来,写出来。现在请你将其中的一种情感激活,拿起笔把它倾吐出来。


请以《埋藏在心里的情感》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少于600字。
2023-05-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基础知识综合
1
选择题
3
诗歌鉴赏
1
文言文阅读
1
名句名篇默写
1
现代文阅读
2
名著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40.85字音  字形  成语和熟语  病句辨析与修改
二、选择题
50.65衔接与排序
60.94情景对话
210.85《经典常谈》
三、诗歌鉴赏
7-80.65其他北宋作家  诗
四、文言文阅读
9-110.4山水游记类课外阅读
五、名句名篇默写
120.85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13-160.65散文
17-200.4事物说明文
七、名著阅读
220.65朱自清(1898-1948)  《经典常谈》
230.65朱自清(1898-1948)  《经典常谈》
八、作文
240.4全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