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年5月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湖北 九年级 模拟预测 2023-07-01 51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废弃物文明

①在我小时候,自行车可算是家里的稀罕物事。我爸妈1976年结婚,当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结婚时的“三大件”。爸爸对他那辆“永久”自行车的珍惜,按我妈的戏谑,简直超过家庭成员。恐怕现在大部分家用轿车都难以享受这种待遇——它很少受风吹日晒,万一雨天沾了泥,那回家更是非仔细擦洗不可。这辆车他足足骑了十多年,在好多年里都光洁如新。这并不只是我家如此,几乎是一代人的记忆。北京一位妇女赵湘源就是因为攒下来的东西都舍不得扔掉,以至于家里堆满了杂物。她的儿子、当代艺术家宋冬为此曾将这山积在家的物件以“物尽其用”为名整理展出,让观看了这一展览的许多人都默默流下了眼泪。

②并不奇怪,在经历过这些的父辈眼里看来,我们这一代的很多做法与其说是“消费”,不如说是“浪费”。我自己也读过很多社会学理论,印象尤其深的是齐格蒙特·鲍曼抨击说现代工业文明是一种“废弃物文明”,有意制造得不那么坚固耐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不断地弃旧换新,从而有足够的需求推动生产进行下去——但这随之又造成了弥漫于社会的消费主义、物质第一,以及难以处理的大量垃圾。

③这些观点的潜在影响让我有意无意中偏向一种道德立场——消费主义是欲望泛滥的结果,而应对当下的环境灾难负责。但修车的经历却在无意中启发了我从另一个视角看待问题:人们之所以倾向于弃旧换新,与其说是因为欲求过度,倒不如说是经济理性的必然结果。在我父母那个时代,物品很昂贵,而劳动力成本却很低廉。70年代末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需要200元,而我父亲的月工资只有33元,这需要他不吃不喝整整半年才能买上。这样一种社会形态,势必是“物尽其用”,注重循环再利用的。

④在中国,消费主义还是近二十多年来才在发达城市逐渐显现的新现象,年轻一代确实更大手大脚、也更容易喜新厌旧。这当然是因为人们日子好过了,但却未必是因为道德败坏了,倒不如说是因为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因: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制成品相比起收入日益低廉,而与此同时,人力成本却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修补已逐渐变得“还不如买个新的”合算了。像这样的社会结构性变迁,单靠个人“忆苦思甜”是无法对抗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哪种文化、哪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能对此免疫。

⑤也只有到了此时,全社会才会逐渐兴起一种新的意识,认识到我们必须在垃圾吞没我们之前,找到循环再利用的办法——但此时循环再利用已经不是为了节俭耐用了,而是出于一种对环境和子孙后代的责任心。毫无疑问,要解决“废弃物文明”带来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反思现有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随之而来的理念,但对一个尚未真正富裕的社会来说,想要人们多付出经济成本去过一种更“环保”的生活,很可能对大多数人没有太大吸引力。在这方面,顺应经济学逻辑,由国家对制造业设定环保的基本生产标准、鼓励绿色经济、使循环再利用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恐怕才是更有效的。这并不是推卸普通消费者的责任,而只是人性的基本现实:如果一件事有利,那么让人们接受要容易得多了。

(文/维舟,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废弃物文明”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现代工业文明是一种“废弃物文明”。
B.它主张工业生产的目的就是制造并不坚固耐用的产品
C.它鼓励人们不断弃旧换新,用需求推动生产。
D.它容易造成弥漫于社会的消费主义、物质第一,以及难以处理的垃圾。
2.下列对“年轻一代确实更大手大脚、也更容易喜新厌旧”根本原因,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日子好过了,人们欲求过度。
B.年轻人不像老一辈那样勤俭节约。
C.年轻人思想上认为修补“还不如买个新的”合算。
D.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迁。
3.针对“废弃物文明”带来的问题,真正有效的举措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养蜂人

①5年前,何苏买回两箱蜜蜂,开始在山里老家养蜂。

②父母不明白40岁的女儿为何突然对这种工作有了兴趣。想吃蜂蜜,随处可以买到,何至于自己动手来养蜜蜂?养蜂很苦,要戴斗笠、挂面罩,再热的天都要穿得像击剑手一样,把面罩的下摆严严实实地掖进衣领里,然后戴上双层棉布手套。在翻动蜂箱、添加作为饲料的白糖时,要小心避让蜜蜂;在收获蜂蜜时,要让蜜蜂意识到这只是一种有限度的索取。总之,这是件冒险的事。

③何苏本是一名基层公务员,平时工作繁忙而辛苦。这几年,孩子上了寄宿学校,父母也年过70岁,回到了老宅养老。何苏不放心老人,周末经常独自驾车返乡,帮父母整理菜因,打扫庭院,尽享天伦之乐。父母身体还算硬朗,原本想独生女回到老家能休息调养,并不想让她奔波养蜂。可何苏坚持要养蜂。

④这里的大部分山地都种植了翠竹与茶叶,开花植物不是每季都有。为了让小蜜蜂有食吃,何苏经常要上网查询省内的蜜源植物都在哪里,什么时候开花。春天有油菜花、荆条花、苜蓿花,夏天有萱草花、薰衣草、三叶草、马齿苋、木兰,秋天有桂花与糯种晚稻,哪儿出现盛花期,何苏就带着她的蜂箱,驾着她的汽车,去蜜源地附近借宿或野营。

⑤有时,父母会与她一起遂花而行。老人们由衷地感受到了浙西山区和浙东平原的山清水秀。花是好看的,花粉也令空气中饱含着痒酥酥的香味。可是,何苏总穿得像个太空人,戴着护目镜,捂得满头是汗。她又不喜欢吃甜食,收获的浓稠蜂蜜都要倒贴快递费,寄给远方的亲友,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她这是何苦。

⑥何苏却不理会父母的担忧,寒来暑往,她将两箱蜜蜂逐渐分群扩张,养到了6箱。为了搬运蜂箱,她把代步的两厢车,换成了SUV。

⑦有一日,父母终于不再劝说了,因为何苏送给她一本手绘的日历。那是何苏与出版社的美编一同创作的,里面的好多句子让他们心动不已,例如:“大雨忽临,我的蜜蜂,你在哪一朵丝瓜花下躲雨;你小翅膀上驮着的五彩花粉,被彩虹收去了没有?”“当这世间再无野蜂飞舞,当所有的花粉都空自等待,秋天将会半瘪了嘴,所有的果实都会缺了牙,没了五彩斑斓的生气。”

⑧他们逐渐明白,蜜蜂在浙江乡村的生态系统里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如果蜜蜂越来越少,秋天将会像失去了半边牙床的老妇人一样,果实减产,稻穗半欠,自然界收获的光彩,至少会失去一半。一个人业余养蜂的力量虽小,但如果对蜜蜂的怜惜可以被更多的人感知,也许会激励周围的人,为复苏天然生态做一点事。善待蜜蜂,也许比少用含塑料微粒的磨砂膏和洗面奶更重要,比尽量依靠地铁和共享单车低碳出行更重要。

⑨70多岁的母亲和父亲终于一同接受了何苏养蜜蜂的举动。何苏加班的时候,他们还帮着照料蜜蜂,就像很多父母帮忙照料子女的宠物一样。母亲亲手缝制了带轻柔面纱的宽檐帽,与父亲一同戴上,去庭院里照看蜜蜂。他们还用杉木板和成片脱落的梧桐树皮,为蜜蜂搭了一个遮雨篷。

⑩最近,母亲拍了一个小视频传给何苏看。视频里的她一面检查蜂箱,一面说:“靠近蜜蜂时,你最好宁神静气,这样,烦躁的蜜蜂也会感知你内心的平静,它在空中飞舞的轨迹也会变得规律起来。养蜜蜂也是修身养性。女儿,你调去做街道上的纠纷调解员5年了,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要养蜜蜂。”

(文/明前茶,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4.阅读第②段,简要概括养蜂为什么是件冒险的事?
5.阅读④-⑥段,简要概括何苏为养蜂做了哪些努力?
6.阅读⑦-⑨段,请简要回答父母为何终于接受何苏养蜜蜂。
7.阅读第⑩段,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何苏执意坚持养蜂的原因。

二、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到半夜,他还合不上眼。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他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着。什么响动也没有,只有天上的星伴着自己的心跳。骆驼忽然哀叫了两声,离他不远。他喜欢这个声音,像夜间忽然听到鸡鸣那样使人悲哀,又觉得有些安慰。

远处有了炮声,很远,但清清楚楚的是炮声。他不敢动,可是马上营里乱起来。他闭住了气,机会到了!他准知道,兵们又得退却,而且一定是往山中去。这些日子的经验使他知道,这些兵的打仗方法和困在屋中的蜜蜂一样,只会到处乱撞。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他慢慢地,闭着气,在地上爬,目的是在找到那几匹骆驼。他明知道骆驼不会帮助他什么,但他和它们既同是俘虏,好像必须有些同情。军营里更乱了,他找到了骆驼——几块土岗似的在黑暗中趴伏着,除了粗大的呼吸,一点动静也没有,似乎天下都很太平。这个教他壮起点胆子来。他伏在骆驼旁边,像兵丁藏在沙口袋后面那样。极快的他想出个道理来:炮声是由南边来的,即使不是真心作战,至少也是个“此路不通”的警告。那么,这些兵还得逃回山中去。真要是上山,他们不能带着骆驼。这样,骆驼的命运也就是他的命运。他们要是不放弃这几个牲口呢,他也跟着完事;他们忘记了骆驼,他就可以逃走。把耳朵贴在地上,他听着有没有脚步声儿来,心跳得极快。不知等了多久,始终没人来拉骆驼。他大着胆子坐起来,从骆驼的双峰间望过去,什么也看不见,四处极黑。逃吧!不管是吉是凶,逃!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9.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祥子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