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福建 八年级 期中 2023-11-28 1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 默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4)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6)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7)《三峡》中,作者用奔马和御风作比较,体现出夏季三峡水流迅猛急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1-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名校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人类与山水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傍山而栖,近水而居。我们瞭望那连绵不绝的山峰,倾听那①zhèn______耳欲聋的涛声,叹服那高低消长的冰川,崇拜那②xuān______腾奔流的江河……我们爱看山品水,却不滞于山水。正如清代作家张潮所言: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我们驰骋于山水间,将所见、所至、所感诉诸笔端,进行艺术开掘,使眼前江山心中山水融合为一。山水成为文化的③______体,文化又赋予山水更丰富的内涵。江山多娇,我们得用心体味,方能游得深广、见得______奇。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zhèn______       ②xuān______
______       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驰骋于山水间,将所见、所至、所感诉诸笔端,进行艺术开掘,使“眼前江山”与“心中山水”融合为一。
B.我们驰骋于山水间,将所至、所见、所感诉诸笔端,进行艺术开掘,使“眼前江山”与“心中山水”融合为一。
C.我们驰骋于山水间,将所感、所至、所见诉诸笔端,进行艺术发掘,使“眼前江山”与“心中山水”融合为一。
D.我们驰骋于山水间,将所见、所感、所至诉诸笔端,进行艺术发掘,使“眼前江山”与“心中山水”融合为一。

三、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照要求完成小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下面对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曹操所作《步出夏门行》中的一首,这是曹操赤壁兵败、理想受挫之后的诗作。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两句采用了诗歌中常见的起兴手法。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诗人受宿命思想影响,思想消极。
D.《龟虽寿》《观沧海》从整体上看,都直抒胸臆,故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
4.请从写法的角度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023-11-2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以下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东坡食汤饼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箸(zhù):筷子。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无与为乐者(     )       (2)竹柏影也(     )
(3)秦少游(     )       (4)饮酒饮湿(     )
6.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物恶不可食。
B.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物恶不可食。
C.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物恶不可食。
D.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输恶/不可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8.结合【甲】【乙】两文人物的言行,分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023-11-2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徐鲁

①前不久,省作家协会安排去嘉鱼采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一次,应该有机会看一看多年未见的一位老朋友、老前辈、民间文艺专家谢忠告先生了。不料,一到嘉鱼,县政协的同志就告诉我说,谢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得知这个消息,我在心里难过了好些日子。

②有一个动人的画面,常常在我脑海浮现:狭窄的斗室里,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夹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铁划银钩、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③这位深情而执着的老人,这位从朝鲜战场上走过来的志愿军老兵,这位从此以后孜孜不倦地从事着群众文化工作的老文化战士,就是常年居住在嘉鱼县的谢忠告。我们那时候都称他为老谢

④老谢是湖北省民间文艺界出了名的机智人物。这得益于他三十多年的民间文化的濡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各地市的群艺馆和各县文化馆,都接受了采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任务。三大集成分别是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

⑤我当时在阳新县文化馆工作,自然也全力参与了阳新县三大集成的采集和编辑工作。老谢当时是嘉鱼县文化馆副馆长,当嘉鱼县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主编任务落到了他肩上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人了。但他像一个老兵接到了上级命令一样,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下乡去了。

⑥我记得那些年里,有好几次,我去嘉鱼看他,有如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一样,文化馆里的人,谁也不知他是在哪一带打游击,很难找到他。有一次,好不容易找到了老谢。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趣事,我记忆尤深。

⑦东吴古镇陆溪口,有位民间老艺人叫杨鹏。老谢常常和他结伴采风。两人凑在一起,一对半瞎子,两个老顽童

⑧有一天采风归来,天色已晚,老谢想要赶回县城去。杨鹏劝阻说:黑灯瞎火,明天再走吧!

⑨老谢却摆了摆手,坚持说:约好了今晚有作者来谈稿子的。杨鹏只好执手相送。

⑩两个老顽童在夜晚布满泥泞的田埂上边走边谈,兴之所至,禁不住手舞足蹈。但乐极生悲,老谢一步踩空,整个人摔进了水沟里,眼镜没了,头部也摔伤了。杨鹏急着大声喊叫着,摸索了半天,先摸到了一只棉鞋,然后才摸到满身泥浆、满脸是血的老谢。天寒地冻,夜色漆黑。杨鹏赶紧为老友包扎好伤口,老谢套上透湿的棉鞋,磕磕碰碰连夜步行了20多里,总算赶回了县城。

⑪也正是这一次,他收集到了《长毛港》等几个很有价值的民间故事。同志们得知老谢受伤的消息,纷纷前来探望,老谢竟乐乐呵呵地说:这有什么呢?打从抗美援朝起,我不就是这样泥里雪里、摸着滚着走过来的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⑫大半生的基层文化生涯,可谓阅人多矣,受人冷落、遭人白眼的境遇也委实不少。可他又常常为了事业而宠辱皆忘,乐此不疲。为了使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早日出版,老谢可谓殚精竭虑。

⑬他跟我讲,有一天,他半夜里睡不着,爬起来给当时的县委领导刘书记写了一封长信,诉说出版经费的艰难。刘书记看完老谢恳切的长信,当即批了字,让财政局予以支持。刘书记还拿着他批了字的长信,对老谢说:老谢,你眼睛不好使,我念给你听听吧。仅仅这一句话,就把老谢感动得眼眶里噙出了泪水。他拿着批示,恭恭敬敬地给刘书记鞠了一躬。

⑭后来,当三大本厚厚实实、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送到全县各界的手上,老谢喜笑颜开。他说,捧着墨香扑鼻的新书,那些耿耿难眠的夜晚,那些鼻青脸肿的摔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⑮老谢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和大度的人。当他满头华发,背着铺盖,翻山越岭跋涉在嘉鱼乡间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位老同志的工作,还受到过原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的表彰,湖北省首届民间文学屈原奖的领奖台上也曾出现过他的身姿。而当他俯身在昏暗的台灯下,铁划银钩地批阅着一篇篇来稿时,没有人会想到,一大批年轻的文学作者已从他编辑的文艺小报《蜜泉》上起飞,像山雀子一样飞向了全省和全国。不用说,老谢就是帮着他们打过背包、扶过他们踏上战马的人。

⑯这是一位老战士的华发雅歌,是一位最可爱的人的黄昏之献。这使我想到,一个人生命的魅力,也正如太阳的光辉,不仅在黎明时是绚丽多彩的,它在正午和黄昏,同样也喷射出迷人的光华。

9.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我”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记叙了一位老文艺工作者的生平往事,给读者以真实亲切之感。
B.文章从得知谢老去世写起,引出下文与谢老有关的点滴回忆的插叙,通过典型事件充分展现人物性格。
C.本文语言质朴无华,描写细致入微,如第⑩段描写谢老连夜赶回县城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D.老谢等基层文化工作者工作成绩斐然,源于他们的敬业与奉献,也源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10.班级组织学习二十大相关精神,你作为团支书,准备在班级分享“老谢”的人物小传,请结合下列【链接材料】和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补全下面的内容。
【链接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守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

(摘编自“人民网”)

华发雅歌、黄昏之献

——记文艺工作者谢忠告

有这样一位文艺工作者,他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守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①(品质)______,年逾花甲依旧勇担工作重任,毅然下乡采风;他重信守诺、乐观坚毅,②(事件)______;他③(品质)______,半夜写长信争取出版经费,在书顺利出版后喜笑颜开;他④(品质)______,⑤(事件)______……他就是文艺工作者谢忠告,他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11.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大量修饰性词语,请赏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狭窄的斗室里,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夹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
12.文章题为“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但内容却鲜少提及谢老担任志愿军战士期间的往事,请谈谈你对标题中“志愿军老战士”的理解。
13.文章最后,作者深情写道:一个人生命的魅力,也正如太阳的光辉,不仅在黎明时是绚丽多彩的,它在正午和黄昏,同样也喷射出迷人的光华。这使你想到了语文教材课文中的哪些人物?请任选一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11-2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