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专项课-《经典常谈》名著阅读课后作业
全国 八年级 课后作业 2024-03-04 109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1. 以下有关《经典常谈》一书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
C.《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部伟大的工具书。其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这“六书”是由许慎创造。
D.“赋、比、兴”是前人概括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023-12-10更新 | 1082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2. 阅读名著文段,回答以下问题。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作者)的《经典常谈》。该书是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______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____》《____《史记》等经典著作。
(2)以上文段主要讲的经典是《____。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______的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2023-11-11更新 | 775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临高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你对《经典常谈》的阅读经验,回答问题。

《经典常谈》中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以我们学过的《周亚夫军细柳》为例,简简单单一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通过对周亚夫的____________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一位______的“真将军”形象。让我们时隔千年,仍能透过他的文字瞻望到先贤风采。

2023-10-18更新 | 46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4.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②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游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③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④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名轲,邹人;荀子名况,赵人。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霸主的种种制作设施,有时也似乎为民,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的手段罢了。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地步。所以善是人为的。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他说生民之初,纵欲相争,乱得一团糟;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作用便在明分;乐是调和情感的,作用便在息争。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材料二】

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瑁,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

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胡适《白话文学史》),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1)【材料一】列出了孔子的开创性做法,请概括梳理。
(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选自朱自清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经典常谈》,请你结合两则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谈谈什么是“经典”?
2024-03-04更新 | 3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项课-《经典常谈》名著阅读课后作业

三、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适中(0.65)
5.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读楚辞】
楚辞经典《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节选自《离骚》)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
(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
【任务二:读唐诗】
唐诗经典《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大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城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3)《江雪》的体裁是(     
A.五言绝句B.五言律诗C.五言古体诗D.五言乐府
(4)《经典常谈》中认为这种诗歌体裁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试卷题型(共 5题)

题型
数量
选择题
1
名著阅读
3
综合性学习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1,2,3,4,5
2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4,5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选择题
10.85《经典常谈》
二、名著阅读
20.65朱自清(1898-1948)  《经典常谈》
30.65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
40.65提炼与概括  谈认识、谈看法  《经典常谈》
三、综合性学习
50.65文学常识综合  诗歌鉴赏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