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
全国 九年级 单元测试 2024-03-26 4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字词书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字词书写 | 容易(0.94)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睥睨(         )(         )     (         )(         )     (         )    (         )   zhù(         )   (         )   bèng(         )     驰chěng(         )

二、填空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填空题 | 较易(0.85)
2. 指出下面语句采用的描写方法。
(1)他人到中年,衣着华贵,面容丰满,一脸威严。( )
(2)卢孟实向店里扫了一眼,坐在当年老掌柜的那把太师椅上。( )
(3)(卢孟实)脸色由青变得煞白,突然高声笑了起来,( )
填空题 | 容易(0.94)
3. 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你劈吧,劈吧,劈吧!(     )
(2)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     )
(3)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     )
2019-08-26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19课课时训练

三、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4. 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文人,好像都摆脱不开qī cǎn的命运,从“焚书坑儒”到文字狱,大量文人被虐杀,还有一部分文人在反抗无果后选择了自杀,比如睥睨天下的屈原。

在这样的命运面前,有人选择了隐逸,比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有人选择了远离,比如天子呼来不上船仗剑走天涯的李白;有人选择了抗争,比如狂放不羁、性直刚毅的嵇康……他们摒弃了雕liángdòng,选择了竹庐草屋;他们放弃了锦衣玉食,选择了短褐粗食。不管哪种选择,都与怯懦无关。他们也曾胸怀致君尧舜的大志,但是现实让他们____________(指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这样了)。所以,他们是孤独的,因为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郑板桥才说难得糊涂”。


(1)给加点的词注音。

睥睨(   )      怯懦(   )


(2)根据拼音写词语。

qī cǎn(                 雕liáng(       )画dòng(       


(3)根据括号内的意思,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4)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   ________。
(5)请写出“采菊东篱下”的下一句: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适中(0.65)
5. 综合性学习。
在戏剧节招贴画征集活动中,下面两幅作品脱颖而出,请你选出一幅最能体现戏剧节特点的招贴画,并结合画面说明理由。

图一                            图二
我选图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
2019-06-18更新 | 324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19届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模语文试题
综合性学习 | 较难(0.4)
6. 为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班级组织了“寻访端午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观点论辩】
(1)现在,很多青少年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不感兴趣,却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请就这一情况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
(2)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讨论该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提示修改下列材料。

[甲]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的原因,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丰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方面,[乙]民间机构和媒体应通过举办各类活动,精心制作节目,让大家都来观看传统文化习俗。还有学者认为,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中融入端午元素,会产生多种积极影响:既能向大量外国游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又能让国内游客在各地都感受到端午文化习俗的魅力。而这一工作需由政府部门牵头,投入才会更有保障,文化精髓才不易被误解或歪曲,因而更容易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①[甲]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改为“_____”。 
【习俗联想】
(3)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元宵节:上联:_____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端午节: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 _____
中秋节:上联: ____
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
重阳节: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7.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③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若在以往,鹞爷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④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⑤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⑥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

⑦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⑧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⑨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⑩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⑪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傲,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

⑫鹞爷仰着脖梗,望着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放风筝,突然,一声脆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⑬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⑭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⑮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到鹞爷跟前。

⑯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⑰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⑱男孩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⑲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⑳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㉑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下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㉒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㉓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㉔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有删改)


(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品析文章第五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有何含义?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东方已经泛白,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②屈原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埋藏多日的硕大的石锁,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③(1)屈原拿出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他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汉水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④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⑤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⑥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汉水,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⑦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⑧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汨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

⑨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

【文本二】

一条沉重的河流和一些叶的小舟                      麻木而饥饿的鱼儿

在孤独的歌里漂过白色的五月                         在大夫汀兰般高尚的须髯里游动

两岸美丽的艾叶总在痛苦地抖动                      而他始终只留给我们一个

在五月我们就想起                                          站立着的背影和不折的脊梁

做过三闾大夫的先人                                      泪流满面的我们

沿瘦瘦的汨罗江愤怒地走过去                         总是想起他的

(2)那些香甜的粽子并没有感动                       伟大

(诗歌有删改)

【文本三】

郑詹尹:慢慢喝也好。其实酒倒也并不是坏东西。

屈原:是的,我也明白。我的吃亏处,便是大家都醉而我偏不醉,马马虎虎的事我做不来。

郑詹尹:三闾大夫,你忘记了吧,郑袖是我的女儿啦。她近来简直是愈闹愈不成体统,她把你这样忠心耿耿的人都陷害成这个样子

(月光隐去,大风不息。屈原悲愤的样子)

屈原:太卜,请你相信我,我现在只恨张仪,张仪说我是疯子,大家也就说我是疯子。这简直是把凤凰当成鸡,把麒麟当成羊啦。这叫我怎么能够忍受?所以别人愈要同情我,我便愈觉得恶心。我要那无价值的同情来做什么?

屈原: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啊。

郑詹尹: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8.阅读文本一内容,分析第一节在该文本中的作用。

东方已经泛白,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9.结合文本一内容,谈谈对该文本结尾句的理解。

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

10.品析文本一和文本二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1)屈原拿出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2)那些香甜的粽子并没有感动/麻木而饥饿的鱼儿/在大夫汀兰般高尚的须髯里游动(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

11.从文本三中找出文本一屈原“纵身跃入汨罗渊”原因的句子。(用原句回答)
12.结合三则文本材料内容,从人物形象角度具体分析“屈原的伟大”。
13.下列对三则文本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遇见老渔父的”故事情节设计,是为了从侧面表现屈原形象。
B.文本二作者用诗歌形式抒发了对屈原的缅怀和追思,开篇以河流和小舟艾叶为意象,营造冷清萧瑟的意境,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
C.文本三通过人物的旁白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其中“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指出了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D.文本一注重前后呼应,如“石锁”细节。文本三中“月光隐去,大风不息。屈原悲愤的样子”舞台提示设计合理,渲染了悲壮气氛表现人物忧愤心理。
2023-04-25更新 | 16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九年级下学期新课结业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14. 由于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的农村有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请你写一份信给这些儿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022-06-10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9课 枣儿-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同步练(部编版)
作文 | 较难(0.4)
真题
15. 根据要求作文。

细雨斜风,淡烟疏柳的美景;以爱为犁,以是为耕的师长;庭院聊天,灯下静美的生活……无不让人咏之赞之。


请以“非凡的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字词书写
1
填空题
2
基础知识综合
1
综合性学习
2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3,4,5,6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字词书写
10.94字音  字形
二、填空题
20.85戏剧
30.94修辞手法
三、基础知识综合
40.65字音  字形  修辞手法  文段综合
四、综合性学习
50.65图文转换
60.4文段综合
五、现代文阅读
70.65散文
8-130.65非连续性文本
六、作文
140.65应用文
150.4成长与人生  道德与社会  哲理与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