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临清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 八年级 期中 2024-05-14 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阅读关于春节年俗的短文,请你完善各题。

①春节,是中国人心头最为浓烈的乡愁,它承载着丰富的年俗与深厚的文化底yùn。追春节的源头,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人围炉夜话的温馨场景,那份对家的思念与对来年的期盼,在岁月中沉淀,愈发浓烈。

②每到春节,人们仿佛从日常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家家户户A.张灯结彩,彩灯高挂,照亮了整个夜晚。红灯笼、彩旗、福字,每一处都透露出节日的喜庆与祥和。街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为新的一年喝彩。

③春节的年俗,更是让人B.叹为观止。舞龙舞狮、放鞭炮、拜年等传统活动,无一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这些习俗C.周而复始,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春节的年俗逐渐D.戛然而止,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发扬并传承春节的年俗,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永远流传下去


1.上面语段中,有几个字音字形拿不准,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     
A.zài                     B.zǎi                     
C.zài                     D.zǎi                     
2.上面语段中加粗成语有一处使用不当,请你选出来(     
A.张灯结彩B.叹为观止C.周而复始D.戛然而止
3.上面语段中画横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提修改建议或写正确语句)

二、语言表达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表达 | 较难(0.4)
4. 小组要撰写龙年新春祝福短信,请选择合适的含“龙”字的成语祝福我们的父母亲人、同学好友或伟大祖国。要求:至少使用两个成语。
成语示例:龙腾虎跃、鱼跃龙门、龙马精神、卧虎藏龙、生龙活虎……

三、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较易(0.85)
根据要求答题。
5.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等密不可分。为了解传统经典著作中有关“民俗文化”的记载情况,请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参考《经典常谈》的目录,分别推荐相关的章节阅读。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春秋三传”第六       诸子第十
《周易》第二       “四书”第七       辞赋第十一
《尚书》第三       《战国策》第八       诗第十二
《诗经》第四       《史记》《汉书》第九       文第十三
“三礼”第五
(1)想了解八卦崇拜的习俗,可以推荐阅读________________
(2)想了解周代先民的生活习俗,可以推荐阅读________________
(3)想了解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风俗,可以推荐阅读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了以上推荐的相关章节,你觉得下列关于民俗文化的论述不符合《经典常谈》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儒家的丧礼,最主要的如三年之丧,也建立在感恩的意味上;却因恩谊的亲疏,又定出等等差别来。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B.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C.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是伍子胥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
D.在人家的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
2024-05-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清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容易(0.94)
7. 在我国传统古诗文当中,处处流传着源远流长的民俗。默写有关民俗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在《诗经·子衿》中“___________,悠悠我思”一句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佩玉的着装习俗;从《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奏乐的婚嫁习俗;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以看出古人有临别赠诗的礼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可以了解唐代知识分子有送诗求仕习俗,孟浩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心迹,希望得到引荐,入仕做官;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古人的待客习俗;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以看出古代文人有记游的习俗。

五、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真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③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⑤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
B.“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
C.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
D.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
9.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
2022-06-17更新 | 706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2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真题

六、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节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①笼:收拢;②举:全,都;③回:运用;④兹:这。
10.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出酒食”的“皆”与“皆大喜”的“皆”,意思相同。
B.“斗折蛇行”中的“斗”,名词用作动词,指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C.“水尤清冽”的“冽”指凉,“货而不售”的“货”指卖。
D.“全石以为底”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2.【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
1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说明唐人有佩带玉器的习惯。
B.【乙】文划波浪线句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鸟兽献艺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机。
C.【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砍伐拦路之物、最终得见美景的经历。
D.【甲】【乙】两文在写景上非常相似,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
14.【乙】文和《小石潭记》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两文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请根据《小石潭记》来推断乙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七、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221日,我们迎来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冬日景象。这一天,许多人发现天空中飘落的不再是熟悉的雪花,而是晶莹剔透的。这一奇特的现象立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材料一【气象科普】

①天气预报主持人张泰源:

②“霰”,其实是冬季降水的一种形态。

③雪、霰和冰粒都是固态降水,肉眼来看似乎差别并不大。那么如何分辨雪、霰、冰粒呢?南京市气象台的气象专家支招,通过“两看一听”,从形态、大小和声音就可以将它们轻松辨别出来。首先看形态,雪的形态多呈六角形,花样繁多,从天空是一片一片落下,故有“雪花”之称;霰是由冰粒子组成,为白色不透明状,形态为球状或近球状圆锥形;冰粒则是透明的球状或不规则形。其次看大小,雪的个头小,落地不易碎;霰的直径通常在2到5毫米,落地容易破碎;而冰粒的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质地硬不易破碎。最后听声音,雪落地比较安静,所以常描述“雪落无声”;霰落地会反弹有声,但声音较弱;冰粒则是落地反弹有清脆声。

材料二【古人所见】

①霰,可不是现在才有的分类。对古人来说,霰,可不是什么冷知识。

②早在《楚辞》里它就出现过:“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无边无际的霰、雪飞飞扬扬,布满天空的浓云阴沉无光。

③1076年的正月十三日,苏东坡正在山东密州任上,这天夜晚,友人文勋请了他一桌酒席。他即兴作了一首词,起头一句就是:“帘外东风交雨霰。”也正是对霰的熟悉,1095年的秋天,苏东坡才会写出:“朝来庭下,飞英如霰。”花花朵朵像霰一样坠落。

④同样对霰很熟悉的谢朓,在离开南京出任宣城太守时,也会写下:“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泪水不禁像霰一般的掉落。任谁读到这一句,都会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吧!

(摘编自《扬子晚报》2024年2月22日)

材料三【观点争鸣】

①观点一:自然现象无需大惊小怪

有些专家认为,“霰”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什么特别异常的现象。在气象学上,“霰”的出现通常与高空温度的变化有关,当高空温度降低时,水汽凝结成小冰粒,随着气流飘浮到地面,形成了“霰”。因此,“霰”的出现只是表明该地区的高空温度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②观点二:预示着气候变化的征兆

然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霰”的出现可能预示着气候变化的征兆。他们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而“霰”作为一种降水现象,它的出现可能与大气中水汽的分布和流动有关,也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因此,“霰”的出现可能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深入分析】

①那么,“霰”的出现究竟是自然现象还是气候变化的征兆呢?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专家们普遍认为,“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气象变化是极其复杂的过程,“霰”的出现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②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霰”的出现也可能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某些地区,“霰”的出现可能会对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一些气象灾害。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霰”的出现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应该认真对待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雪和霰是冬季固态降水的一种形态,但冰雹则不属于降水的形态。
B.雪落地比较安静,霰落地声音较弱,冰粒则是落地反弹有清脆声。
C.霰的出现属于异常的气候现象,此种信号提醒人们关注气候变化。
D.气候变化必然导致霰的出现,但气候变化不是霰出现的唯一原因。
16.阅读前三则材料,说说材料从哪些角度说明霰的。
17.分析材料一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8.“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面对“霰”这一自然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闹花灯

曹环琴

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观长的,是龙灯;观短的,狮子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在《夫妻观灯》中的经典唱段,唱出了故乡闹花灯的欢快场景,也是当地元宵佳节的必演节目。

②记忆里,村里人几乎都会哼唱这段折子戏,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花灯。

③父亲是一名电力技师,他制作的花灯,在村里堪称一绝。

④农历小年前后,父亲便在老屋后面的竹林,伐一株细长的毛竹。将主干和枝丫切成小段,放入水中浸泡片刻,取出,拿出小刀子,像变戏法似的,翻花舞袖,一段段竹干,瞬间,飞出无数条扁平和细长的竹篾,那是制作花灯的骨架。

⑤花灯编制中,姐弟五个常围着父亲,手里拿着制作花灯的红纸、浆糊等,兴奋地打转。父亲微笑着,依次接过我们手中的材料,询问想要哪种花灯。于是,在叽叽喳喳声中,一盏盏苹果、鲤鱼、龙等造型的花灯,陆续呈现在我们面前,点亮了童年的星空,羡煞了全村孩童。

⑥幼时,花灯是蜡烛芯,遇到大风偶尔会熄灭,正一片欢腾时,会有些沮丧。后来条件改善了,父亲凭借所学的电工知识将灯芯换成了小电珠,并装上了电池。轻轻一推,风再大,摇曳的灯火也不会熄灭。

⑦各式的花灯,在元宵节闪亮登场,又把年味推向极致。

⑧与现在举办的大型灯会不同,民间灯会是游动的,花灯队伍在各村广场轮流演出,将欢乐洒向每一个角落。

⑨主角是村里花灯队,每村出一支队伍,主打龙灯和狮子灯。闹花灯时动静相宜,部分人高举莲花灯、八宝灯、鲤鱼灯等向四周散开,中间则是青壮年托举龙灯和狮子灯起舞。几支队伍或同台竞技,或依次表演。中间休息时,戏班又登台亮相,黄梅戏名段《夫妻观灯》从不缺席。各色的花灯,在人潮中穿梭;欢快的歌声,在灯海里起伏。

⑩配角自然是家家户户自制的花灯。如同献宝,又似参赛,每家都拿出引以为傲的花灯。

⑪而我们家的花灯队伍,是村里一道最靓的风景。四姊妹着清一色的服饰:绿色的灯笼裤,印花的红褂子,都是母亲用棉布亲手缝制。而且,四人都梳着两个精致的发辫,扎着父亲从城里买的红绸条。长长的红飘带,造型各异的花灯,在人群中欢呼雀跃,到哪里都是焦点。而年幼的幺弟,身着母亲缝制的棉布劲装,两腿架在父亲双肩,手里提着父亲特制的袖珍花灯,一直憨憨地笑。

⑫整个夜晚,人声鼎沸,锣鼓喧嚣,花灯主力和散户配角交相呼应,你方唱罢我登场,重现了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况。

⑬转瞬离开故乡已多年,旧时闹花灯的场景,已是清浅岁月里的一道流光。去年正月十五,家族微信群里一张大红灯笼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留学海外的一个亲戚发的。高悬的大红灯笼,莫不是旧时穿越的某个花灯?也许,老祖宗的有些东西,必定是刻入骨血的,不论时空。

(选自《新安晚报》2024年2月16日,有删改)

1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由严凤英在《夫妻观灯》中的经典唱段,自然引出故乡闹花灯的话题。
B.文章略写了父亲制作花灯的场景,详细描写了家乡元宵节花灯队伍演出的热闹场面。
C.从第⑪段“母亲用棉布亲手缝制”“父亲从城里买的红绸条”的细节,可见浓浓的亲情。
D.第⑬段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对过去闹花灯的场景的难舍之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0.品味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
(1)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父亲微笑着,依次接过我们手中的材料,询问想要哪种花灯。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画线句。
你方唱罢我登场,重现了“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况。
21.父亲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请结合文本,探究“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22.临清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保护和传承家乡的非遗。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的天,一江春水绿如蓝……一曲《上春山》,我们遇见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其实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见许多美好:一次怦然心动的偶遇,一处从未踏足的美景,一个温暖人心的笑脸……

请以“遇见美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基础知识综合
1
语言表达
1
名著阅读
1
名句名篇默写
1
诗歌鉴赏
1
文言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30.65字音  字形  成语和熟语  病句辨析与修改
二、语言表达
40.4仿写、续写、补写句子
三、名著阅读
5-60.85《经典常谈》
四、名句名篇默写
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五、诗歌鉴赏
8-90.65高适(700-765)  诗
六、文言文阅读
10-140.65柳宗元(773-819)  山水游记类对比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15-180.15非连续性文本
19-220.65散文
八、作文
230.65话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