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黄金卷08-【赢在中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天津专用)
天津 九年级 一模 2024-05-25 1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1.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喷(báo)            扣(zhé)            无故(yuán)               重其事(zhèng)
B.灭(xī)             酬(yìng)            自惭形(huì)               后继(pú)
C.号(chuò)          (cái)             英姿发(bó)                 不由说(fēn)
D.当(gōu)            哑(sī)               分外妖(ráo)               言不及(yì)
2023-12-05更新 | 343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1:汉字-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
选择题 | 较易(0.85)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歌是最易引起____________的人生伴侣。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涩;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褪色;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____________。诗歌,一代一代____________地影响着华夏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____________。

A.共识 干旱 耳濡目染 依靠
B.共鸣 干旱 潜移默化 依靠
C.共鸣 干涸 潜移默化 依托
D.共识 干涸 耳濡目染 依托
选择题 | 困难(0.15)
3. 下面语段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名山大川分布广泛,山水或雄伟壮阔或秀丽蜿蜒。②古往今来,在浩如烟海的山水诗文、山水绘画、山水音乐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深厚的山水情结。③精神是文化的内核。④山水文化孕育了山水精神,最突出的是中国人敬畏山水、顺应自然的精神和比德于山水的君子精神。⑤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追求形似的“山水画”最终演化成追求神似的“山水画”。

A.①B.②C.③D.④
2024-05-25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中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天津专用)
选择题 | 适中(0.65)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科学研究结果证明:孩子每天在室外自然光线下活动(如散步、游戏、读书□闲聊)至少1个小时,是较好的预防近视的方式□中国学校广泛采用了这样的方式。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一部分,明确要求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因而促进了青少年的近视率下降。

A.、                        B., ,               
C.、                        D.、 。               
2023-02-16更新 | 219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永川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选择题 | 较易(0.85)
5. 下列对《雁门太守行》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我军人马众多,迎战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B.“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表现了出来。
C.低沉的黑色、紫色,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渲染出一种悲壮惨烈的意境。
D.全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妥帖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
2024-05-25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中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天津专用)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①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②“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③“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④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⑤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6.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者,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獅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方之过于余者乎?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书以观               致:得到
B.从乡之先达执经               叩:叩问,询问
C.疑质理                                援:援助
D.主人日再                            食:供养,给……吃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具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B.录毕,走送
C.当余从师也D.而承天子宠光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作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与“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B.文中连用“被”“戴”“腰”“佩”“备”等词语,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
C.在艰难的求学生活中,作者面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是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D.作者略写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详写现在的成就,勉励后学,感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