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九年级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 九年级 一模 2019-05-28 44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适中(0.65)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萋萋,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6)卖炭得钱何所营?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7)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8)__________,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9)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富贵不能淫》)
(10)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与李商隐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9-05-2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九年级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称谓有谦称和尊称,“舍弟”“大兄”是谦称,“先帝”“尊君”是尊称。
B.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讲究时效,真实客观。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出自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的《朝花夕拾》。
D.莫泊桑在《变色龙》中用夸张、讽刺手法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一善变的小人物形象。
2019-05-2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九年级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字词书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字词书写 | 较易(0.8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时间往往是最好的检验器。时间的流逝可以让盛极一时的东西永远xiāo声匿迹,也可以让默默无闻的坚守者显现出巨大的价值。那些事物能够经受住岁月淘洗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总会留下不同凡响的价值。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让事物______(A.延伸   B.延续)不断?恐怕只因“认真”两个字。当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挑战和___    6    (A.层出不穷   B.变化无穷)的机遇而茫茫不得其要的时候,当我们忧心时代大浪滔滔不绝、淘洗不尽的时候,不妨告诉自己,匠心传承,唯“真”传

3.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xiāo(      )声匿迹       ②传(      )
4.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       ______
5.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那些事物能够经受住岁月淘洗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总会留下不同凡响的价值。
修改句: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D.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二、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8.“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
2019-05-28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九年级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

【注释】①瘿:颈瘤,俗称大脖子病。②焦:干枯细瘦。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B.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C.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D.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于沙上          湮:______
(2)如是再          啮:______
(3)焦而不吾       类:______
(4)见外方人至   及:______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12.甲乙两文都写了“笑”,讲学家、老河兵、南岐群小妇人的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2019-05-28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九年级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情感扶手

周珂银

①公婆都进入了耄耋之年,住在没有电梯的五楼着实不便。为此,特将二老搬迁至离我们更近的二楼居住,便于照管。

②然而,问题也接踵而来。之前说得好好的搬迁之事,等到真要搬离了,公婆却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一来舍不得多年居住的老房子,二来又舍不得扔掉原来的东西。二老经年囤积的“宝物”敝帚自珍,哪样都舍不得扔。尤其是嗜好剪报的公爹,将半个多世纪的剪报资料装订成册,柜子里、床底下、橱顶上以及犄角旮旯里,都填满了这些册子。好说歹说,他象征性地处理了一些。我们还欲劝说,老人家便横眉冷对,气血上升,手指颤抖着,摆出一副誓死捍卫的架势。我们见状只得作罢,但仍不死心,私下里,几个小辈商议着,待搬过去后再做理论。

③一日,与我家先生一起去老房子清理留下的东西,一转眼瞥见一只黄色的塑料小鸭子被扔在了垃圾堆中,这不是我母亲做的手工制品吗?不由得心头一痛,连忙拾起擦干净放进包包里。想起母亲去年有一次来我家,拿出一对小鸭子,送我一只,另一只送给了我婆母,说是在养老院学做的手工活,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今天见这只小鸭子灰头土脸地被遗弃在老房子里,心里便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④前几日我去养老院看望父母,还问过老妈有没有新的手工作品。母亲说眼神不行了,不再做手工,因为不能穿珠子。想着母亲再也做不出这样可爱的小鸭子了,这些手工制品或将成为她的绝版,因而除了珍惜之外更多了些许惆怅。

⑤我并不责怪婆母丢弃这只小鸭,因为这对她来说只是一件小玩艺而已,又或许她近来记忆力严重衰退,已不记得是谁送她的了。我惊讶的是自己的情绪,一刹那竟会那样伤感,血浓于水好像在这一刻起到了化学作用,只觉得鼻窦在发酸,眼眶里泛出泪水,或许这就是亲情之间的惺惺相惜吧。手工物品尤其带有感情色彩,用过的心思、花过的工夫、经过的手温、黏附的气息,特别容易令人产生联想……

⑥“这只小板凳终于在这里寻到啦!”先生的话音打断了我的“联想”。见他手里拿着一只小板凳,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我凑近看,这是一只旧得不能再旧的小板凳,凳面上说不清是包浆还是污垢,黑黢黢的,已经掩盖了原来的颜色,在我眼里老早就该扔掉了。但先生却轻轻地摩挲着,一往情深的样子,说这是他们兄妹小时候最爱坐的小板凳,还是祖传的呢,最起码有百余年历史了。我拿在手里仔细端详,确有几分古意。板凳均是榫卯工艺,不带一个钉子。凳板下的四个凳脚呈外八字。

⑦先生将小板凳擦拭干净放进了提兜里,他提着的是对童年的怀念,犹如我揣着小鸭子是对母亲的思念。在我们的生命进程中,每个人都曾有亲近的人或贴身的物品陪伴过。这些陪伴是我们一程一程走过来的情感扶手,是我们感到温暖和驱散心灵孤独的慰藉。

⑧我忽然想到了公爹,想到了陪伴他半个多世纪的一摞一摞剪报,这些剪报不也是他的情感寄托吗?难道还非要劝说他丢弃不可?想到这里,我和先生相视一笑,释然了。

(2019.1.29《新民晚报》)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的“象征性”有代表性的意思,写出公爹处理剪报时的慎重态度,表现老人对剪报的珍惜。
B.“用过的心思、花过的工夫、经过的手温、黏附的气息”运用排比,强调手工物品带有感情色彩的原因。
C.第⑧段的“释然了”与第②段“仍不死心”相照应,表达“我”对公爹舍不得扔掉剪报行为的理解。
D.文章通过写公爹、“我”、先生都有不舍的物件,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扶手,使文章的主题更有普遍性。
14.第⑤段“我惊讶的是自己的情绪,一刹那竟会那样伤感”,“我”伤感什么?简要分析。
15.赏析词句。
(1)这只小板凳终于在这里寻到啦!(品析加点词)
(2)老人家便横眉冷对,气血上升,手指颤抖着,摆出一副誓死捍卫的架势。(品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16.第⑥段为什么要写“我”看到小凳子时的反应?简要分析。
17.文章以“情感扶手”为题有什么妙处?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筑的“中国脸”

周飞亚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而新建筑美则美矣,却看不出中国传统的血缘,美得有些苍白。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坚固伟岸的古堡、华丽炫酷的教堂,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难道,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

②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以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况且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那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③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④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⑤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⑥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⑦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⑧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⑨习总书记说得好,中国建筑就应该“长一张‘中国脸’”,我们要有这样的自信!

(选自2016.12.8《人民日报》)

1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中国古建筑保存下来的却不多,且都被岁月剥去了光彩。
B.古代中国由于材料不足、建筑技术低下,所以木质建筑显得简朴、易朽、扁平。
C.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D.西方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19.文章首先_________;接着将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差异;最后_________
20.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有哪些方面不同?请概括。
21.中国建筑怎样体现实用主义?请概括。
2019-05-2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九年级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七、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近年来,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的一种新理念,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小城市所接受和认同。2014年我国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2016年习主席提出我国要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同年1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目标。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智慧城市综合采用了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因此能够有效地化解“城市病”问题: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促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达到抢占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制高点的目的。为避免在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竞争中陷于被动,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布局,以期更好地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机遇,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极大地带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医疗、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对中国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市化的起点低,现在我国对城市化建设很重视。
B.用“智慧城市”这一理念管理城市,可以节能、环保,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C.从中国城市化率曲线看,1990年之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之后发展迅速。
D.云计算、物联网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3.在材料二的两个方框里填入相应的内容。
24.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八、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25.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鲁滨逊第四次出航极为不顺,他被土耳其海盗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抵达巴西,后来在那里独自经营一个种植园,生活过得很顺遂。(      )
(2)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宋江为不负晁盖遗言,要把主位让与卢员外,众人却不服。于是,宋江想了一个办法,最终解决了“主位”之争。(      )
(3)孙悟空不满弼马温这个不入流的官职,于是偷吃仙桃,扰乱蟠桃会,吃光太上老君的金丹,然后返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      )
名著阅读 | 较难(0.4)
26.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他的手很快地一动,往前伸了出来,但因为看不见我站在哪儿,他并没有摸到我。“这是谁?这是谁?”他问着,样子就像是竭力想用他那双看不见的眼睛来看看清楚似的,——多么徒劳而痛苦的尝试啊!“回答我,——再说一遍!”他不容违抗似的大声命令道。

“你还想喝点水么,先生?刚才杯子里的让我泼掉了一半。”我说。

(选自《简·爱》)


这是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跟简·爱之间的对话,是什么原因导致罗切斯特双目失明?随后简·爱做出一个什么决定?

九、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 | 较难(0.4)
27. 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清明”解释:①二十四节气之一;②清澈而明朗;③(头脑)清楚、清醒;④(政治)有法度、有条理。你对这些解释有什么感悟?


请自选角度,以“清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如需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请用XX代替。
2019-05-1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九年级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名句名篇默写
1
选择题
1
字词书写
1
诗歌鉴赏
1
文言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综合性学习
1
名著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名句名篇默写
10.65名句名篇默写  诗情景默写
二、选择题
20.65文学常识综合  文化常识综合
三、字词书写
3-60.85字音  字形  病句辨析与修改
四、诗歌鉴赏
7-80.4辛弃疾(1140-1207)  词
五、文言文阅读
9-120.4小说类  纪昀(1724-1805)
六、现代文阅读
13-170.4散文
18-210.65事理说明文
七、综合性学习
22-240.4文段综合  图表类
八、名著阅读
250.65名著导读
260.4夏洛蒂·勃朗特  名著导读
九、作文
270.4道德与社会  哲理与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