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全国 七年级 课后作业 2019-12-13 70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项是 (        
A.嗽(ké)        (zhá)       息(chuān)   (shuài)
B.调(gēng)       金(xīn)     (fù)        堂(nòng)
C.菜(jiǔ)       椅(tǎng)     菜(suān)     (nì)
D.样(xiào)     瘩(gē)        拭(kāi)       (jí)
2019-12-12更新 | 1355次组卷 | 2卷引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选择题 | 适中(0.65)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悠然       细徽       绞肉机       阿司匹林
B.抹杀       安顿       荷叶饼       和言悦色
C.琐碎       玻璃       铁栏杆       发人深省
D.洗澡       稀奇       闹烘烘       竭力避免
选择题 | 适中(0.65)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B.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C.对于他这种卑劣的行为,大家都深恶痛绝,决定不再跟他打交道。
D.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9-12-13更新 | 1305次组卷 | 1卷引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选择题 | 适中(0.65)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截至20日闭馆时,“伟大的变革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累计参观人数约25万余人次。
B.能否准确把握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情,是读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C.《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文章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组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D.鲁迅先生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他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2019-12-13更新 | 835次组卷 | 1卷引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选择题 | 较难(0.4)
5.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而这家庭里边还有许多琐事,比方年老的娘姨病了,要请两天假;海婴的牙齿脱掉一个,要到牙医那里去看过,但是带他去的人没有,又得许先生。
②还有书、报、信,都要许先生看过,必要的就告诉鲁迅先生,不十分必要的,就先把它放在一处放一放,等鲁迅先生好些了再取出来交给他。
③而后拿出钱来,嘱咐好了娘姨,只买几块糖而不准让他格外地多买。
④来看鲁迅先生的人,多半都不到楼上来了,为的请鲁迅先生好好静养,所以把客人这些事也推到许先生身上来了。
⑤海婴在幼稚园里读书,又是买铅笔,买皮球,还有临时出些个花头,跑上楼来了,说要吃什么花生糖,什么牛奶糖,他上楼来是一边跑着一边喊着,许先生连忙拉住了他,拉他下了楼才跟他讲:“爸爸病啦!”
A.④①⑤③②
B.④①②⑤③
C.⑤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⑤③
2019-12-13更新 | 739次组卷 | 1卷引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二、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较难(0.4)
真题
6. 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叉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 适中(0.65)
7. (1)请根据下面相关资料,筛选出两条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阶段,老师建议你们小组向全班同学推荐一部鲁迅的作品。你们小组的王晓明同学在阅读了《阿Q正传》之后查找了很多资料,对这部作品有些独特的见解,但是他羞于表达,把资料一股脑儿地推给了你。你觉得他自己说更清楚,于是鼓励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都在下面给你加油,别怕!”王晓明笑着说:“那我试试吧!”
2019-12-13更新 | 339次组卷 | 1卷引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阿累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儿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放下,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了。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寒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己,写下了上面的话。

1936年10月

(选自《鲁迅回忆录》,有删改)


【注解】①阿累(1909-1987),原名朱一苇,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曾因参加工人罢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②《毁灭》的作者是法捷耶夫,翻译者是鲁迅,并且是自费印刷出版。《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同反革命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真好比“雪中送炭”。③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④《铁流》的作者是绥拉菲摩维奇,翻译者是曹靖华。它和《毁灭》两部小说都是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
8.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面”,你认为“一面”是什么意思?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二部分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请你写出第一部分最后一个句子。
9.文章写鲁迅的外貌浓墨重彩,给人“一面”胜似数而之感。请你从“我”观察的角度入手,说说对这些外貌描写的材料,“我”作了怎样的安排。
10.“‘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结合文章的背景,请你说说作者在这段话中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提示: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考虑,为什么说“结结巴巴”?为什么说“一定是”?又为什么说“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11.在《一面》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说鲁迅是朋友,父亲,师傅?请你对这三个称呼各作简要分析。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选择题
5
综合性学习
2
现代文阅读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2,3,4,5,6,7
2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选择题
10.65易误读常见字
20.65常见易错字
30.65成语和熟语
40.65病句辨析与修改
50.4简明、连贯、得体  衔接与排序
二、综合性学习
60.4文段综合
70.65图文转换  劝说词
三、现代文阅读
8-110.65中国现当代作者  散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