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全国 八年级 课后作业 2020-10-20 216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阅读孟子《富贵不能淫》,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面语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岂不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必敬必                    戒:告诫
C.丈夫之冠也,父   命:教导,训诲
D.得志,与民          由:遵循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属于通假字的一项(       
A.一怒而诸侯B.女子之也,母命之
C.往之家,必敬必戒D.不得,独行其道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分析直接严肃,充满讽刺意味。
B.本文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C.本文运用了排比,不仅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为天下而立大志的思想和觉悟,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2020-10-20更新 | 1232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天津市蓟州区初中第四联合学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丈夫之       冠:行冠礼
B.父          命:教导,训诲
C.与民       由:遵循
D.往之       女:女子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诸侯惧             结友
B.是得为大丈夫乎       始一反
C.顺为正者                 无从致书
D.行天下大道             吾妻美我者
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讨论“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孟子善用类比来说理,选文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C.“焉得”一语不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D.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从“安居而天下熄”中可以看出。
2020-10-20更新 | 928次组卷 | 2卷引用:【区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无违夫子!’以顺为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责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父                                        命:教导,训诲
C.必敬必                                     戒:告诫
D.以顺为                                 正:准则,标准
8.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安居而天下熄B.往之女家
C.得志,与民由之D.威武不能屈
9.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是从功利的角度来定位的。
B.孟子针锋相对,用一个设问句表明了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不屑和鄙视。
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
D.文中孟子所表达的观点为人民广泛认同,后世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2020-10-20更新 | 10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天津市部分区(五区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满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B.往之家(同“汝”,你)
C.以顺为者(准则,标准)
D.与民之(由于)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父
B.之曰
C.独其道
D.贫贱不能
1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孟子“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孟子用“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正反对比,他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
D.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文言文阅读

【甲】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A.往之               女:女儿B.故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C.贤者能勿        丧:丧失D.行乱其所为            拂:违背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丈夫冠也                           于宋君
B.顺为正者                           君为长者
C.由是生而有不用也             无法家拂士
D.所欲有甚生者                    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15.对画线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A.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取得的事。
B.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地活着。
C.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D.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地活着。
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短文都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三段短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C.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乙文中所说的“贤者”和丙文中所说的“是人”是同类人,他们不畏强暴、舍生取义,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勇往直前。
D.三段短文都是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2020-10-20更新 | 1153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根据学习的文言课文内容,完成小题

《马说》《爱莲说》与《富贵不能淫》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丙]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       见:同“现”表露
B.可爱者甚       蕃:多
C.香远          益:利益
D.威武不能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马千里者                      居天下广居
B.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九十
C.此之大丈夫                  菊,花之隐逸者也
D.濯清涟不妖                  鸣之不能通其意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A.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管理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B.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C.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挥舞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D.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沟通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2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文字都通过某一载体发表了作者的观点。甲文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控诉,乙文赞美了君子的高洁品质,丙文赞美了“大丈夫”的美德。
B.三段文字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甲文先叙述再议论,乙文采用对比,两文运用了排比,议论有力,振聋发聩。
C.三段文字都概括了描写对象的具体特征。甲文中千里马有千里之能却被埋没,乙文中莲出淤泥而不染,丙文中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贼不移、威武不屈服。
D.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甲文用“安求”表达疑问语气,写出了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乙文用“独爱”写出了作者对莲的喜爱,丙文用“淫”“移”“屈”写出了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方面。
2018-09-28更新 | 1414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6题)

题型
数量
文言文阅读
6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文言文阅读
1-30.65孟子(前372-前289)  议论说理类课内阅读
4-60.4孟子(前372-前289)  议论说理类
7-90.65孟子(前372-前289)  议论说理类
10-120.65孟子(前372-前289)  议论说理类
13-160.65孟子(前372-前289)  议论说理类
17-200.65议论说理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