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 说明文类别 > 事物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 题号:10123900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3D打印房屋全球开花

①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如今,3D打印房屋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事实上,早在2013年2月,英国伦敦一家建筑设计工作室就首次提出了3D打印房屋概念。如今,在俄罗斯、美国、法国、荷兰等地,3D打印房屋获得了快速发展:俄罗斯一家公司去年仅用24小时就打印好一间小房子;法国一户家庭今年7月住进了一幢试验性的3D打印房屋;荷兰计划明年竣工可供出租的3D打印房屋,并将建成小型3D打印居住社区。在人们或惊叹或怀疑的目光中,3D打印房屋已经向现实走来。

②上月,法国南特市的诺丁先生携妻子和3名孩子乔迁新居。他们的新家很特别,是一幢长弧形、面积95平方米的四居室单层建筑,配上雪白的墙,艺术范十足。但这还不是最特别的,最特别的是,这幢房子是3D打印出来的,诺丁先生一家由此成为世界上首户入住3D打印房屋的家庭。

③据报道,南特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个带有4米长的机械臂的大型3D打印机,打印机用混凝土材料打印出了房屋的整体结构,打印过程大约持续54小时,之后,建筑公司又用了4个月的时间对房屋内部进行装修,安装包括门窗、屋顶、水电等基础设施。整幢房屋的成本为176000英镑(约154万元人民币),比传统建造方式节约20%的成本。

④其实,3D打印与普通打印的原理相同,普通打印只能在一个平面内进行打印,而3D打印则可以在平面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打印,通过材料的层层叠加,最终使物体成型。

⑤去年3月,俄罗斯开发商在莫斯科附近用3D打印机直接打印建造了一所面积约38平方米的圆形小房子,其内部隔间包括客厅、卧室和厨房,建筑过程只花了24小时,造价为1万美元。

⑥今年6月,荷兰埃因霍温市启动“里程碑项目”,宣布将建造一个由5幢3D打印房屋组成的小型居住社区以供出租,首幢两居室单层房屋预计于明年年中建成。房屋设计图公布不到一周,已吸引20多个家庭报名申请租住。

⑦不难看出,目前3D建筑打印机只能现场整体打印结构简单、体量较小的建筑,基本上只能完成房屋的主体部分,屋顶、门窗等部分需要另外建造。因此,全球多数3D整体打印房屋项目用于展示功能的居多,真正具备居住性能的很少。此外,高层建筑也是现阶段3D打印建筑技术的瓶颈,3D建筑打印机甚至不能打印出楼层间隔地板。

⑧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研发3D整体打印建筑技术,这个局限也开始被打破。俄罗斯AMT-SPETSAVIA集团日前宣布建造世界上最大的3D建筑打印机。这部打印机名为S-500,建筑的长宽高分别为11.5米、11米、15米,能够打印六层高的建筑。此外,S-500的打印高度可扩展到80米,若研发成功,便可打印出一幢26层高的建筑。

⑨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世界资源研究所罗斯可持续城市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世界上有12亿人没有足够的住房。于是,3D打印房屋也被赋予了其他意义:为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便捷、廉价的住所。

(选自《广州日报》)

1.第①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3D打印?
3.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多个角度,全面介绍3D打印机的发展与改进,以及它应用于居民生活的多个层面。
B.第⑧段中“这个局限”,是指全球多数3D打印房屋项目用于展示功能的居多,真正具备居住性能的很少。
C.其实,3D打印不仅可以打印出房子、生活物件,还可以用在医疗领域,打印出医用的人体器官等。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D打印房屋“为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便捷、廉价的住所”这个愿景一定会实现。
4.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知识点】 事物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为满足文字及其他书面符号在计算机上的表示、传输、存储等种种要求,需要对文字和符号予以编码,并用符号的位序将它们组织为一个字符集。这一编码字符集,俗称“字库”。简单地说,“中华字库”就是一个收纳了中国古今的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形体的庞大编码字符集。“中华字库”工程是要“建立全部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和主要字体字符库。重点研发汉字的编码体系、输入、输出、存储、传输以及兼容等关键技术”。

②这项工程不是只简单地收集文字进行编码整理,一方面,我们要从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字载体中,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汇聚古今各种文字形体,在所出现过的实际文本原形围像的基础上,确定其历史演变,整理字际关系。这项工作对学术质量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这么庞大的整理工作,若像传统的那样人工搜集、抄录,将不可避免地存在人为错误多、记录信息量少等问题,因此,“中华字库” 工程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通过有效的人机结合,让计算机巨大的存储能力和便捷的检素类聚能力为文字专家的专业研究服务,利用机器来放大和倍增专家的工作效力。

③由此看来,“中华字库” 不仅关乎学术,还关乎技术,“文理” 结合十分紧密。这项工程是在对文字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各种文字收集、筛选、整理、对比和认同的方法与原则;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开发相应的软件工具,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上,建立人机结合的文字收集、整理、筛逸、比对和认同的操作与管理流程。中华字库工程不仅会全面收集整理全部汉字、建立汉字的主要字体字符库,还会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少数民族文字并为其建立主要字体字符库;不仅要提交古今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的国家编码、国际编码标准提案,还要为中华字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撑工具与环境、实现中华字库在互联网的在线发布,并且建成面向用户的动态补字系统。在数字化服务方面,可谓是一应俱全。

④与之前已有的文字整理工作相比,“中华字库” 的优势还在于,其文字整理将面向出版及网络数字化需求。也许有人会问,咱们的电脑不是已经能方便地输入汉字了么?是,可能你觉得够用了,可是像派出所负责户籍管理的警察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口普查的同志等肯定会给出不一样的回答。目前, 我国的数字化建设正遭遇瓶颈。小到自然资源、地名、人口等清理普查,大至国家的经济、地理空间等战略性、基础性的信息库建设,还有公安、民政、金融、保险、海关、民航等行业的信息服务与监管存在很大的用字缺口。我国文字种类繁多且字量庞大,特别是汉字,内部关系又异常复杂, 现有的计算机字库,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国际标准,都存在收字不全、字际关系不清等问题。少数民族文字缺口更大,除几种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字外,许多甚至还没有编码。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国家数字化建设的方面面,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设“中华字库”工程,就是要彻底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全面推动我国的数字化建设。

⑤审定过“中华字库”研发方案的专家说,这项文字整理工程比秦始皇统一汉字规模更大,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历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什么是“中华字库”?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2.“中华字库”工程的优势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文中划线句子中加点字“尽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4.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华字库”工程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让计算机巨大的存储能力和便捷的检索类聚能力来放大和倍增工作效力,无需人机结合。
B.因为“中华字库”工程要建成面向用户的动态补字系统,所以它会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少数民族文字并为其建立主要字体字符库。
C.建设“中华字库”工程就可以彻底解决我国数字化建设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全面推动我国数字化建设。
D.“中华字库”工程比秦始皇统一汉字规模更大,一定会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历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0-02-03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人类首次“看到”黑洞正面照

①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一种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该势力范围称作黑洞的半径或称作事件视界。

②黑洞和宇宙的诞生和演化有何关系?又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为了更准确清晰地解答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想直接“看”到黑洞。

③于是,全球超过200名科学家达成了“事件视界望远镜”(EHT)这一重大国际合作计划:用分布全球的8个观测点,组成一个口径如地球直径大小的虚拟望远镜,其所达到的灵敏度和分辨本领都是前所未有的。条件苛刻的观测点,包括夏威夷和墨西哥的火山、西班牙的内华达山脉、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南极点等。他们利用多个位于不同地方的望远镜在同一时间进行联合观测,最后将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合并。

④观测点选定后,科学家们又对黑洞进行了一番甄选,决定将近邻的两个黑洞作为主要目标:一个是位于人马座方向的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另一个则是位于射电星系M87的中心黑洞M87*。此次照片“主角”正是M87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

⑤尽管被选择的两个黑洞已是最优成像候选体,但要清晰为它拍照,难度还是极其大。SgrA*黑洞的质量大约相当于400万个太阳,所对应的视界面尺寸约为2400万公里,相当于17个太阳的大小。然而,地球与Sgr A*相距2.5万光年之遥。这就意味着,它巨大的视界面在我们看来,大概只有针尖那么小,就像我们站在地球上去观看一个放在月球表面的橙子。

⑥要想看清楚两个黑洞事件视界的细节,事件视界望远镜的空间分辨率要达到足够高才行。但也别以为,只要虚拟望远镜阵列的分辨率足够高,就一定能成功给黑洞拍照。如同观看电视节目必须选对频道一样,对黑洞成像而言,在合适的波段进行观测至关重要。

⑦此前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观测黑洞事件视界“阴影”的最佳波段约为1毫米。这是因为气体在这个波段的辐射最明亮,而且射电波也可以不被阻挡地从银河系中心传播到地球。在这种情况下,望远镜的分辨率取决于望远镜之间的距离,而非单个望远镜口径的大小。

⑧为了增加空间分辨率,以看清更为细小的区域,科学家们在此次进行观测的望远镜阵列里增加了位于智利和南极的望远镜。就这样,四大洲8个观测点组成的虚拟望远镜网络正式成立。

⑨但是,留给科学家们的观测窗口期非常短暂,每年只有大约10天时间。除了观测时间上的限制,拍摄对天气条件要求也极为苛刻。因为大气中的水对这一观测波段的影响极大,会影响射电波的强度,这意味着降水会干扰观测,要想事件视界望远镜顺利观测,需要所有望远镜所在地的天气情况都非常好。按照要求,计划选择的8个望远镜所在之处均海拔较高,降雨量极少,全部晴天的概率非常高。

⑩此外,要成像成功还必须要求所有望远镜在时间上完全同步。北京时间2017年4月4日,事件视界望远镜启动拍摄,将视线投向了宇宙。最后的观测结束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11日。观测期间,每一个射电望远镜都收集并记录来自目标黑洞附近的射电波信号,这些数据此后被集成用于获得事件视界的图像。

拍照难,“洗照片”更不容易。射电望远镜不能直接“看到”黑洞,但它们将收集大量关于黑洞的数据信息,用数据向科学家们描述出黑洞的样子。在观测结束之后,各个站点收集的数据将被汇集到两个数据中心(分别位于美国麻省的Haystack天文台和德国波恩的马普射电所)。在那里,超级计算机通过回放硬盘记录的数据,在补偿无线电波抵达不同望远镜的时间差后将所有数据集成并进行校准分析,从而产生一个关于黑洞高分辨率影像。此后,经过长达两年的“冲洗”,今年4月10日,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终于问世。

(选择《人民日报》2019年4月11日     有删改)

1.在四大洲8个观测点组成的虚拟望远镜网络正式成立后,科学家们拍摄黑洞照片还存在哪些难题?
2.细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EHT计划是指用分布全球的8个观测点,组成一个口径如地球直径大小的虚拟望远镜。
B.计划选择的8个望远镜所在之处均海拔较高,没有降雨量,全部是晴天。
C.SgrA*巨大的视界面在我们看来,大概只有针尖那么小,就像我们站在地球上去观看一个放在月球表面的橙子。
D.对黑洞成像而言,在合适的波段进行观测至关重要,观测黑洞事件视界“阴影”的最佳波段约为1毫米。
2020-02-17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①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位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侧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竣工。“冰丝带”汇聚了诸多具有创新引领性的建筑设计理念和科技成果,在大跨度索网结构屋顶设计和绿色场馆、智慧场馆建设等方面形成新的亮点,树立起了体育场馆建设新标杆。

②“冰丝带”外观设计灵感来自冰雪运动和速度的结合。外墙曲面有22条特制圆管玻璃由高到低盘旋,犹如22条“冰丝带”飘舞,象征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动时留下的一圈圈风驰电掣的轨迹;“22”这个数字又代表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年份,这些都体现了冬奥文化。

③“冰丝带”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体现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最高水平。单层索网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建筑的整体高度,建筑体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和谐地融入森林公园的整体环境。索网结构也有效地控制了比赛大厅的空间容积,以节省冰场大空间制冰、除湿、空调等能耗,并为大厅的混响控制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通过单层双向正交双曲面索网的设计,实现建筑功能、超级结构、绿色节能与建筑效果协调一致。

④“冰丝带”为实现速滑馆的使用功能采用了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1.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但制冰会产生大量能耗,“冰丝带”创新采用了中国自有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不仅能完成超大面积制冰,而且充分考量了环保节能的需要。据介绍,使用相同数量的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的3985倍。将来,在“冰丝带”全冰面运行的情况下,一年可节约大约200万度电。同时,高效的热泵回收系统将制冰系统余热回收,还可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等,一年可节省180万度电。

⑤“冰丝带”为降低屋顶对冰面的热辐射,以节省制冰能源,冰面上方的吊顶采用了全新工艺的低辐射膜结构吊顶,仅此一项就能降低冰面热辐射超过40%。同时,为有效利用光能源,屋面外缘设有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光伏电力系统,蓝色的单元电池板自屋顶外边缘向内侧渐变排列。远观如同正在融化的雪,展现了冬季运动的特色。“冰丝带”打造了绿色环保的理念,让北京冬奥会成为最“绿色”的奥运会。

⑥“冰丝带”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慧化场馆。在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下,场馆中引入了全新的“BIM运维系统”“定位导航系统”“数字孪生系统”等,它们就像是精于计算的“大脑”,具有感应、反馈和动态调节的智慧。传感器能实时感知冰的温度、空气温湿度等环境参数,通过设备自动化调节;数字冰场技术为运动员比赛和训练提供实时数据和分析;观众和场馆的客户群都可以使用室内外一体化的导航服务到达自己的座位和工作区。

⑦丝带飞扬,连通世界。秀外慧中的“冰丝带”蓄势待发,期待着与来自全世界的宾朋共享奥林匹克荣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丝带”冬奥文化不仅体现在外观设计上,也体现在内部系统的设计中。
B.“冰丝带”名称源于国家速滑馆外墙曲面22条圆管玻璃犹如飘舞的丝带。
C.“冰丝带”采用的二氧化碳制冷剂的碳排放量,是传统制冷剂的3985倍。
D.第④段加点的 “近”“大约”表示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第④段主要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并简要分析。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特征?
2022-01-23更新 | 2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