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19 题号:1021664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找到一点光

刘同

①我高一的时候就听说了老贺是文科重点班的班主任,也是年级所有文科班的英文老师,而我高一时就读于理科重点班,高二的时候文理正式分班考试,我考得很糟糕。

②我和老贺不熟,他高高壮壮,笑眯昧的,学校里都是他的传说。教课很厉害啦,英文口语全市冠军啦,以及他每天晚上都要去我们当地最高级的酒店吹萨克斯啦…

③很多人对此颇有微词,一个老师怎么能去酒店兼职呢?一个英文老师,再新潮也不能这样啊!

可老贺每次出现在学校的时候,样子自信,脸上挂着微笑,好像别人的议论与他而言只是吹一口气那么随意。

⑤我很羡慕这样的人,并且很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⑥因为崇拜久了,久而久之就好像和他很熟一样,以至于鬼使神差地,那天我鼓起勇气站在了老贺他们班的门口等着他下课。

⑦老贺走出来,怯懦的我站在走廊上喊了一声:“贺老师。”他停下来看着我说。

⑧我说:“我想找你”。

⑨高中的我不是一个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人,但不知为何,看到老贺,我有想表达的欲望。

⑩一米八五的他停下来,低头看看当时一米五八的我,目光有压迫感。可是我看到他的嘴角扬起了微笑,突然就有了能够与他对视的勇气。

⑾“好的,我知道了,我回去考虑一下,你不用太着急。”老贺带着微笑说。

⑿后来,当我的名字真的出现在文科重点班的名单里时,我的心里痛哭了一场,并且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就算不是为了自己,也要为老贺对我的信任。

⒀可惜进入高二之后,我的成绩依然没有明显起色。我学不进数学,因为根本听不懂。我学不进语文,死记硬背的东西就是做不好,英文也烂得一塌糊涂……我开始躲着老贺,怕他失望。

⒁老贺似乎发现了我的异样,他也不找我谈,但是点名让我参加各种文科班的课余活动。我的普通话很烂,他偏让我参加演讲比赛,我逻辑思维也不是很好,他偏偏让我组织班级的辩论队,我根本不会跳舞,他竟然让我和几个男生一起跳民族舞《珠穆朗玛》。他还给我一篇稿子,让我参加英文口语比赛。

⒂我每天无精打采,觉得世界全是黑的,唯一的光可能就是老贺发现我快要沉到海底,冷不丁地把我打捞上来那一下。虽然我一直沉底,但他每次点到我名字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告诉自己: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一定要做好啊,要做好。

⒃我们跳的珠穆朗玛拿了一等奖,我参加了英文口语比赛,拿了优秀奖,我组织的辩论队居然出线了……我成绩不好,老贺却让我用另一种方式体验到了做学生的另一种可能。

⒄之后我按照老贺教我的方法去做,每天把数学的每一个小节弄懂,慢慢的小节考试我能考到前十名,虽然一到大的月考就掉下去了,但我不会再轻易的觉得自己不行了。

⒅也许是因为数学成绩慢慢好起来,我对其他科目也开始渐渐有了自信,人生的齿轮就这样开始缓缓运转起来了。

⒆也许是老贺当初说“他是一个会在黑暗中找光的人”,所以后来无论遇见怎样的事情,我的第一个念头不是“怎么办?完蛋了”,而是“来,我们来看看光在哪里吧”!

⒇后来我如愿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老贺也来了,我问老贺高二时为什么会同意我进入文科重点班?他想了想说:“你之前在理科班好像做任何事情都躲在后面,我觉得你这个小孩儿气场很弱,完全没有想到你能主动来找我,说实话,那样的你把我吓了一跳。我真吃惊,你这样的人怎么敢来跟我谈你的想法呢?”

(21)是的,在黑暗的环境,人也应该从中去寻找一点光,我相信信念会给你比能力更强大的力量!

1.对第④段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老贺对于别人的微词不屑一顾的态度。
B.夸张,形象地写出了老贺对于别人的微词不屑一顾的态度。
C.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老贺对于别人的微词非常重视的态度。
D.夸张,形象地写出了老贺对于别人的微词非常重视的态度。
2.对第②段的作用,下列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写出老贺是一位不务正业的老师。B.交代别人对老贺颇有微词的原因。
C.写出我羡慕崇拜老贺的原因。D.交代我很想去文科班的原因。
3.下列这段文字应该放在文中哪一段后面?请简述理由。
我说:“贺老师,我是理科班的学生刘同。您可能不认识我,我很想进入您的班,我知道这次考试我还差了一些,但是我肯定可以的,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4.概括第⑤段到第⒅段的内容。
5.文中的光对于作者有特别的寓意,作者反复写光也有特别的用意,请依次作简要分析。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灯火

张炜

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一层荧光。这一切都会被强大的现代照明破坏。

③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神秘可人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走过去。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他们只需迎向它们。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啥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颈上喷一口浓浓的烟。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吓哭了。

⑦看林人的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个个有枪。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景象让人永远难忘。看林人的身体比鱼铺老人的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猎物。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们睡觉。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声音,大人就丢下一句:“毛病!”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主人讲故事时,大的又抬起了头,听着,再抬高一点头,叫一声,主人于是说:“又来人了。”他迎出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⑧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热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吝啬至极,这是职业的特征。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他说:“喝水水不开。”“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答:“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他整个人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亮的瓜。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不规则的瓜块格外甜。看瓜老头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绝对不能沾铁器。”

⑨桅灯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它被挂在木柱上、被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⑩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摘自《十月》2017年第五期)

1.文章写“消逝的灯火”,为什么从“现在的灯火”写起?
2.那些“消逝的灯火”带给“我”哪些“温暖和亲切的回忆”?请简要概括。
3.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消逝的灯火”的含义。
2019-04-17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班级开展“美文共欣赏”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姥姥的衣柜里有一本书

卫建民

①我的姥姥不识字,但一辈子爱惜书,喜欢读书人。

②三岁时,我跟着姥姥,住在姥姥家那个明代建的砖窑里,姨姨、小舅舅都在上小学。砖窑土炕对着墙竖放的,是姥姥的木衣柜。衣柜是她当年的陪嫁,本来有两个;我母亲出嫁时,因生活拮据,就把其中之一陪送,成了我们家的财产。衣柜的两扇门,四个角,柜内的抽屉上,原来都包着厚重气派的铜饰,家里困难,为了孩子上学,姥姥都拆下卖了。

③在衣柜上层右侧,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书,是姨姨舅舅们的课本。我看见,姥姥在拾掇她的衣柜时,总是小心翼翼地整理书。有一次,我看见一本书的封面上,有一个人高举拳头,对着一面挂在树上的红旗。绿树、青山、白云,特别是举拳头的人那种庄严肃穆的表情,一下烙印在我心里。那年,我还小,不识字,不知这是本什么书。

④村里跟姥姥年龄相近、我都叫姥姥的妇女,见了我的姥姥都叫石止的。邻村石止是姥姥的娘家,村南有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元年的尧月楼,与我们村的北堡遥遥相望。跟着姥姥几年,我以为姥姥就是名字,从没想过姥姥还有其他名姓。姥姥和诗人艾青的保姆大堰河一样,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⑤姥姥爱干净,手巧,勤快,厨艺高超。村里办食堂时,她去做饭;后又去村里的学校做饭。姥姥说,她爱看老师教书,学生念书;书声琅琅,就是她心里的艳阳天。在姥姥心目中,天下头等的事,就是读书。大舅舅厌烦上学读书,被姥姥往学校赶时,他打着口哨,身后还跟着一匹摇头摆尾的小黄狗。他坐在教室听课,他的爱犬卧在教室门口等他,等得不耐烦了,就闯入教室找他。学校老师上门,告诉一下刘林管同学的情况,姥姥差点气死。兴起赤脚医生时,村里送我姨姨去县卫生学校上学。爷爷下城探望,回来告诉姥姥:星期天,他是在学校教室里找到姨姨的,你们林梅拿着书看哩。小舅舅考上中学,学习成绩好,姥姥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上到初三,社会动乱,学校停办,只得回村务农。小舅舅年龄大了,有媒人说亲,就和我们村的一个姑娘订亲了。姥姥爱惜书,连带重视所有写在纸上的字,认为这是世间信诚的依据。她让我找人写一份订亲帖,怕媒人嘴上的话不牢靠。我登门请毛笔字写得好的樊学爱叔叔,樊叔叔微笑,拿起毛笔,按那个时代的风气,先在订婚帖上端写:最高指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然后再写兹订于……

⑥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回到我们家,离开了姥姥。没几天,姥姥赶来,吃饭时还端着碗喂我,我不吃,跑到院子里,姥姥追出来,让我蹲下,她用勺子喂我吃饭。我心不在焉,忽然看见远处枣树上,有一颗黑红的枣披着两片绿叶,我说:姥姥,您看!姥姥抬头说:眼窝儿真尖。那是个深秋,有丝丝凉风,在一棵老枣树下,姥姥喂我吃饭。在我们家的日子,姥姥给我的课本做了书皮儿,是以她做鞋的工艺,先打好浆糊,用布裱褙剪裁,外层是雪白的纱布。直到今天,姥姥给我专门制作的软精装书皮儿,我当年接到手上时温软的手感,还在心里。

⑦上学后,我经常利用节假日一人跑到姥姥家。有一次,砖窑里就我和姥姥俩,我看见灶台碗橱上有一张卡片,拿在手上看,见写着张书香的名字,是生产队发的工分卡。我一下乐了,高兴地说:姥姥,我知道您的名字了!姥姥瞬间脸红,还不好意思。自嫁到姥爷家,一辈子都没人叫过她的真实姓名,在村里,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不识字的姥姥,竟然叫书香!如果姥姥还活着,我一定要问问她,您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

⑧我们家,祖上亦农亦商,不是书香门第,没听说出过读书人;我却爱读书,以读书、编书、写书为职业,现在有一屋子书,住在书房里。要问我这一屋子书的源头,寻根溯源,源头就在我姥姥的衣柜里。

(节选自《文汇笔会》,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是文章的线索,第①段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第③段写到那本烙印在我心里的书,为我后来以读书、编书、写书为职业作铺垫。
C.第④段引用艾青的诗句,表达我对姥姥将一生根植于村庄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D.第⑤段“她让我找人写一份订亲帖,怕媒人嘴上的话不牢靠”,表现姥姥的老派与固执。
2.读文章要善于发现细节。文章有哪些细节体现姥姥“一辈子爱惜书,喜欢读书人”?
3.读文章要善于体察作者情感。请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并说说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4.读文章要理解作者的深意。结合文章,说说姥姥的衣柜里除了书,还藏着什么?
5.读文章要善于想象。如果姥姥还活着,“我”问她为什么叫“书香”,姥姥会如何回答?
2022-12-10更新 | 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扛椽柳》,完成下面小题。

扛椽柳

刘成章

①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②滔滔的河。滔滔的神话和历史。滔滔的云中飘带和地上脚步。自周至春秋,花开花落五百年,星转斗移五个世纪,五百年五个世纪十几万个晴晴阴阴的日子,纷来沓至,应接不暇,等来了古神州的第一批诗人。诗人们如鸟如蝉如蛙,吟诵之声不绝。吟出了“风”,吟出了“雅”,吟出了“颂”,吟出了一部《诗经》。吟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绝妙佳句。不过,此句绝妙是绝妙了——引得后辈子孙竟相模仿,竞相依依——但,它却与这柳无干。依依者在水一方,若窈窕淑女,不在陕北。陕北是满眼的干山圪塔。依依者不是这柳。——也难怪,这柳只生长在遥远的绝域,诗人们何得一见?

③一次一次地被冷落,尽管是可以理解的,但碰到谁的头上,都无疑是重大的打击,都会有情绪上的波动。这柳,我心想它一定是一副失望的颓废的样子了。殊料,它心静如水,仿佛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

④然而,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柳的眼帘中的时候,柳不平静了,柳借漠风狂舞,首如飞蓬。而我,也恍若又见故人,顿生亲切感,真想喊着叫着猛扑过去。我感到了心和心的相撞,但我茫然不知何以如此。阳光下,柳的影子已拥抱着我,如亲人温热的襟怀。原来,是柳在等我。哦,柳!陕北的柳!朴拙如庄户人的柳!令人兴奋令人落泪的柳!!!

⑤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

⑥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⑦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得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⑧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暴雨一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1.解释画线的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这就是这柳。
(2)这就是陕北的柳。
2.这篇文章字里行间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请你以第⑧段为例,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3.扛椽柳为什么千百年来不为众多作家欣赏,却能激发作者如此浓烈的情感?
2021-07-10更新 | 1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