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非连续性文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9 题号:10557328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后面的习题。
材料一: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做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节选自茅盾《白杨礼赞》)


材料二: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摘自《解放军报》)

中国早先是使用美国的GPS系统,然而却逐渐发现这并不可靠。有次在进行军事演练时,美国突然切断了与卫星导航的连接,致使所发射的导弹失控掉入深海之中。这突发情况令中国有所警觉,意识到现在使用的把控系统的主动权在美国手中,这会给中国造成很多制约,一旦美国不再进行供应将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节选自《别了GPS,北斗导航全球组网成功,多国对华抛出橄榄枝!》)

航天科技北斗团队是我国自主研发卫星导航系统的中坚力量……团队突破自主导航、星间链路等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关键器部件100%国产化,撑起国人脊梁,服务国计民生,孕育了“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

(摘自北斗网)

磨剑二十年,今朝耀星空。北斗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目前,北斗系统已经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相关产品输出到100多个国家。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解决方案已在东盟、南亚、东欧、非洲等地成功应用。

(摘自《解放军报》)


材料三: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选自《艾青诗选《礁石》)

1.阅读三则材料,整合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完善语段。
风云激荡,华北平原,他们①_______,用白杨意志写出新中国的历史;风起云涌,浩瀚星空,他们②_______ ,用北斗精神挺起民族的脊梁;风吹浪打,刀凿斧砍,我们含着微笑傲然站立,用民族自信彰显大国风范!
2.下图是北斗导航系统图标,请结合构成要素解说设计意图。(图标背景色为蓝色)

3.作为校报记者,如果有机会亲自采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请你设计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4.新冠不速,众志成城世界震惊:北斗横空,团结协作科技突破!进入2020年,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感受了前所未有的情怀。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2020·四川遂宁·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7]
【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①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分餐制”重回公众视野。其实,早在 2003 年“非典”疫情之时, 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伴随着“非典”的退却,分餐制便鲜有人提及。

②提了这么久,为何落实这么难?面对分餐制,很多人内心的想法是不在乎、无所谓,认为不会那么容易传染上疾病。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事实上,中国是乙肝、胃癌等肠胃疾病高发病率国家之一,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③赵婷在长沙经营的餐饮品牌于 2008 年开始营业,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包间内的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使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赵婷表示,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采用“公筷制”,主要因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

④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吴安华认为,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很多老人受到观念的影响,一时也难以接受分餐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

⑤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位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等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

⑥就读于北京市八一中学的初二年级学生王同学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我们同学会轮流每天在班级微信群里,分享自己比较关注的新闻,我前段时间找主题的时候,在新闻报道里看到了‘分餐制’,之前并不知道什么叫‘分餐制’”。

⑦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多位受访者表示,大多数政策内容缺少统一、明确、与时俱进的标准和规范,致使较多餐厅只能“凭感觉”实行分餐制,一时“找不到北”。


【材料三】

①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推而未广的分餐制再度受到社会关注。推广分餐制,使之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而不是战“疫”应急,关键是引导大家真正认识到分餐的好处,同时也要把配套工作做实做细,避免炒概念、大呼隆。

②推广分餐制,重在引导。分餐是方式,不是目的。推广分餐制的初心,是倡导形成文明健康的就餐习惯和礼仪。国内外研究表明,相比合餐,分餐而食在减轻幽门螺旋杆菌等病菌经由餐具和唾液传播方面有着明确作用。疫情之下,人们更加关注健康饮食,这正是推广分餐制的有利时机。要发挥好业内专家和各类媒介的引导作用,也可充分挖掘社区工作者等群体的宣介作用。

③推广分餐制,要有长远的“制度设计”。最近,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和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共同组织起草了《中餐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从行业倡议提升到标准化层次。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分餐制实施指南。这些做法为常态化推广分餐制奠定了基础。还要让制度细化可操作。比如,公勺公筷大一号避免用混,推广按位上菜等。

   ④推广分餐制,避免“一刀切”。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56 个民族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个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家庭就餐习惯也各不相同。这是今天中国的国情,要认同多样性、尊重多样性,因势利导。同时也要把分餐导致餐馆成本增加等情况考虑进来,把工作做得更细。

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餐制”难以落实,所以中国的乙肝、胃癌等肠胃病发病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B.倡导文明健康的就餐习惯和礼仪是推广分餐制的初心,当前是推广分餐制的有利时机。
C.推广分餐制,要结合不同民族、区域、年龄、家庭的不同就餐习惯,因势利导。
D.目前地方出台的分餐制的指导政策大多缺少统一、明确、与时俱进的标准和规范。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分餐制落实难的原因有哪些?
3.疫情给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推行分餐就餐方式势在必行,结合材料内容及生活实际谈谈该如何推行分餐制?
2023-12-14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

①“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

②广大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鼓足精气神,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在“自找苦吃”中实现火热梦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③在“自找苦吃”中磨砺意志。人生只有一次青春,青春就该用来奋斗。无数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知青经历就是一段在困难中磨砺意志的佳话。在黄土高原深处的梁家河,知青习近平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经历对他的锻炼很大。

④在“自找苦吃”中增长才干。“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要摒弃任何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的心理,抛开任何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心态,主动到艰苦的环境中,到群众身边,到生产一线去经历风雨,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乡野,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航空工业沈飞某型舰载机研制罗阳青年突击队扎根航空装备研制一线,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拼搏奉献……“禾苗在地里墩一墩,才能吃土更深、扎根更实。”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吃劲的岗位上磨砺,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可以更好地练就有担当有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⑤在“自找苦吃”中建功立业。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青年时光非常可贵,要用来干事创业、辛勤耕耘,要树立能吃苦、肯奋斗的鲜明人生态度,在深入钻研学问、主动攻坚克难中,创造无悔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在乡村振兴战场摸爬滚打,在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在抢险救灾前线冲锋陷阵,在医疗防控一线披甲出征,在运动竞技赛场奋勇争先,在保卫祖国哨位威武守护……

⑥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青年人当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敢于吃苦,勇于奋斗,在火热实践中书写无悔青春。

(选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2023年5月5日,有删改)


【文本二】

以青春奋斗姿态挺膺担当

①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O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寄语青年:“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这是对青年一代提出的殷切希望,一句句嘱托,激发起广大青年前行的动力,点燃了他们奔向未来的激情。

②以梦为马,坚定信念,青年要有“把青春献给祖国”的信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青年在面临着诸多挑战的同时,也拥有无比广阔的舞台与光明的前景。时代楷模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倾情的投入、奉献自我,主动地将“小我”融入祖国,人民的“大我”中。

③以汗为泉,不负韶华,青年要有“勇往直前不退缩”的拼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从“太空授课”的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到北京冬奥会上勇夺金牌的运动员武大靖,我们看到的是航天员太空“出差”的不凡,看到的是运动健儿登上奥运领奖台时的荣光。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坚韧拼搏、不懈奋斗、勇毅前行的精神。

④长路漫漫,唯有奋斗,当今中国青年面对必将承担的重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之决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一往无前、顽强拼搏,用青春和汗水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

(选自“中国青年网”2023年1月18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大量列举正面事例以具体证明“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的中心论点。
B.文本一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了青年人“自找苦吃”的窘态。
C.文本二第②段举黄文秀的事例,具体论证了“青年要有‘把青春献给祖国’的信念”的观点。
D.两个文本的结构都是“总—分—总”,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过渡自然。
2.请你为文本一的分论点“在‘自找苦吃’中建功立业”和文本二的分论点“以汗为泉,不负韶华,青年要有‘勇往直前不退缩’的拼劲”分别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两个文本都对青年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3-07-04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①魔幻的电影《哪咤之魔童降世》、唯美的舞蹈《只此青绿》、神奇的晚会《端午奇妙游》、灵动于大街小巷的汉服、马面裙……最近几年,国潮之风正劲。

国潮之源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古诗词文化魅力,把其中的家国情怀与奋进新征程相结合,以古人之志抒今人之情,成就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切入点的《唐宫夜宴》等系列节目,实现了口碑和流量的双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引领新潮流。

③但有了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引领潮流吗?事实并非仅此,且看: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古诗灯光秀、互动节目盛唐密盒,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璀璨的盛唐文化;国家博物馆的金步摇玻璃杯、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路飞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等文创产品热卖,让原本只可远现的文物形象变得可亲可感。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效连接、融合,创造了传统文化引领生活潮流的当代路径。

(选自《人民日报》等,有删改)

①以前被年轻人认为老土国潮之风如今为何越吹越劲?除掉其本身自带的优良禀赋,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呢?

②近年来,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博物馆利用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了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还有传播方式的创新:观看网络直播,了解非遗产品制作;刷刷短视频,揭开故宫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动动手指飞弹幕,与《中国诗词大会》现场专家实时互动,深度体验……这些身临其境的参与方式,让我们可以对国潮之风大胆说爱!

③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还难以创造时代潮流,可能还需思考更深: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前的一段时间,国家积贫积弱,人们忙于生计,漠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国力迅速提升,国民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们注重精神追求,开始关注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国潮之风从此刮起,方兴未艾。

(选自《光明日报》等,有删改)

1.“国潮”之风正劲是由哪些条件促成的?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条作答。
2.甲乙两文都以“‘国潮’风正劲”的话题开头,两文的第一段是否可以交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人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说到底,“国潮”澎湃,内源在“国”,外显于“潮”。
2024-05-16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