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杂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2 题号:11354006

莫让碎片化阅读剥夺了你的思考

庞晟

①兴致勃勃从图书馆借的书,续了1个月,不知不觉又将到期。2个月时间,竟读不完一本才200页的纸质图书,阅读时间都去哪儿了?用手机看爆款微信公众号文章、刷微博热搜新闻、在读书App看小说、用听书软件听故事……这样看来,时间没增没减,全被手机占了。

②据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超过半数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手机阅读的读者比例上升明显;成年国民网上活动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如今,数字化阅读正成为主流。

③数字化阅读固然重要,但长期手机刷屏阅读带来的问题也不少。

④首先,碎片化阅读有隐患。何谓碎片化阅读?主要是指基于类似电子书、手机和网络等新型阅读媒介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阅读的内容为零散、短小的片段式文字,或者长的内容被拆散成不同的碎片,通过零碎时间进行“见缝插针”式阅读。点开手机里的信息,很多人没有了阅读的耐心,要么是“一目十行”,要么就是“点开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阅读。表面上看,碎片化阅读是对时间的最大化利用,但实际上这种阅读行为和传统的深度阅读行为相比,对于所阅读作品的消化理解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不良影响。

⑤其次,“低质量”阅读大行其道。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但就目前市面上电子阅读产品提供的一些内容而言,大部分质量参差不齐,更有不少文章错字连篇、病句不断,甚至还有低俗的内容。

⑥阅读是自由的,无论用哪种媒介,只要能汲取养分、引发思考,都值得推崇。数字化阅读本身延展了人们阅读的能力,但“浅层次阅读”却需警惕。首先,全社会要大力提倡深度阅读,督促网络平台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严厉打击“流量创作”;其次,对管理部门而言,需尽快完善网络出版规定,要像管理纸质出版物一样管理网络内容;第三,政府要利用好数字化的媒体和工具,打通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障碍,引导人们深度阅读。

⑦阅读之后能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就算得上是深度阅读。网上冲浪休闲无可厚非,但别让泛娱乐化的信息消耗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哪怕用手机阅读取得一点收获,能引发思考、引起兴趣,也是有价值的。当然,阅读本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别光图轻快只读短文,也要能“啃”大部头,反复品读经典。明代诗人于谦曾有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身处“读屏时代”,很多人依然在坚持着深度阅读,如品茗般品味其中甘苦。即使是阅读电子书,也会对一些经典作品更加偏爱。阅读介质会变,但无论是看纸质书,还是进行数字阅读,重要的是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1.长期手机刷屏阅读会带来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⑦段画线句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例如,众多庸俗化的心灵鸡汤、无数反科学乃至伪科学的“健康知识”,大量多年前就已经被揭露的谣言……这样的阅读十分“流行”,它不但不会提升人生境界,反倒恰恰固化了原有的偏见和谬误。

【知识点】 杂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退学读私塾、父母担当读经“家教”、课余“读经班”异常火热……针对少儿读“经”不断涌现,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特设“少儿读经利弊得失之检讨”专题论坛。

(2) 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这是对传统文化抱持“温情与敬意”,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动力无疑是积极的。

(3)不过,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也不能陷入“读死经”的泥淖之中。如果把读经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某读经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还有人读经,以背诵了多少万字经典而自矜,时不时卖弄于公共场合,炫技于亲朋面前,这种小聪明反衬此人并未真正读懂经。

(4)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来,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5)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6)“有没有印度帝国没有关系,我们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曾有英国人如是感慨。但凡对本国历史稍有了解者,都会明白民族文化的分量和意义。今天,只有我们在读经诵典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才是真的明白了读经的意义,才能谈得上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读经”是学习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但“经”毕竟是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中包含许多与现代社会不适应的内容,尤其是欠缺现代科学的内容。建构现代精神家园,仅靠“读经”是不行的,还应该注重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材料三

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王贵财说,经典是圣贤的著作,是从人性出发的智慧结晶,所以读“经”是一种完整的人格教育,能实现开发人性的教育目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教授朱杰人也表示,记诵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优秀教学方法,但除了背诵外,读“经”还应注重解疑释惑,记诵与理解并重,否则会使孩子置身于僵化的教育下,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1.三则材料共同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请结合三则材料,归纳其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
2.阅读材料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心论点。
3.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材料一第(2)段划线句在本文中的含义。
4.材料一第(3)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关于三则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读经诵典“读成什么”最重要,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才算是读出了真意。
B.材料一第(4)段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表明读经典要加以鉴别和取舍。
C.读经典不能依靠死记硬背,还应注重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D.经典是从人性出发的智慧结晶,它能帮我们构建现代精神家园。
2019-12-14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取舍有道

①先秦《卿云歌》里说:“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依序交替,星辰循轨运行,四季变化有常。天地万物皆有道,世事有道,然取舍亦有道。

②取舍之道,道义为先。讲取舍,首先绕不开利益和道义之间的纠葛。人都有逐利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主张“道义为先”。孔子讲“见利思义”,还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即符合道义的好处,但取无妨。孟子提出“舍生取义”,墨子以为“万事莫贵于义”,就是说道义高于一切,为了道义,甚至可以抛却生命。自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百姓和大众的道义、国家和民族的道义,都是这么做的。例如,          【甲】          

③取舍之道,耕耘为本。钱锺书先生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书,其父甚喜,取名“钟书”,巧的是钱先生一生与书结缘,被誉为“文化昆仑”。人生取舍当然不如孩子抓周这般儿戏。钱锺书先生学贯中西绝不是抓周抓来的,上清华时他便有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想法,人家过年吃酒,他过年闭门“吃书”,还曾把上门拜年的某社会名人拒之门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有耕耘何谈取舍。

④取舍之道,格局为要。棋局对弈,有人在排阵布局上动脑,有人在吃子丢子上计较,这便是格局,高下立现。格局小,即使再精明也难成事。庄子的《逍遥游》中,知了和小斑鸠能飞上榆树和檀树便很知足了,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也心安理得,而大鹏却要展翅九万里飞向南海,这让两个小东西很是看不懂,还在一起嘲笑大鹏。这跟和陈胜一起劳作的佣者嘲笑陈胜的“苟富贵,勿相忘”一样,视野不一样,想法不一样,胸怀不一样。陈胜无奈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便是格局的影响。所以,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⑤取舍之道,进退为上。对唐代思想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绝学——《止学》说:“利无尽处,命有尽时。”“大智知止,小智惟谋。”并告诫“利畏警焉”,即在利益面前要保持敬畏和警醒。所以,取舍之道即是进退之道,重要的是要懂得“退”。 陶渊明归隐田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荀鹤“羞取俸禄”。都是美谈。

⑥生命的世界,取舍为上。真正的智者懂得取舍,敢于舍取,学会取舍。因为取舍有道,对事,是一种洒脱;于己,是一种超越。

1.下列对文本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A.取舍之道。
B.我们要取舍有道。
C.取舍之道,格局为要。
D.取舍有道,对事,是一种洒脱;于己,是一种超越。
2.下列论据最适合填入文中划线句【甲】处的是(        
A.西汉大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后,匈奴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不屈不挠。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B.南宋宰相文天祥肩负起抗元重任,由于势单力孤结果被元军俘获。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劝降,文天祥不为所动,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心志,最终为国捐躯。
C.在鸦片危害华夏国民时,林则徐为了增加国民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更多的民众看清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中国人们的爱国意识,他振臂一呼焚烧鸦片。
D.乡村医生王世洋30年如一日,尽心尽责地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康。3年前,妻子遭遇车祸瘫痪后,他仍带着瘫痪的妻子,继续为村民坐诊看病。王世洋对百姓的医者仁心,感动着身边的人。
3.②③④⑤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2019-09-08更新 | 1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广西地处南岭之南,由于多山的地势,古时广西的文化发展与中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后来由于中原汉族的大量迁入,中原丰富的文化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逐渐影响到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一些中原士人因各种原因来到广西,给广西的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柳宗元的到来为柳州乃至广西的文化、教育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移风易俗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②中唐时的广西,氏族的观念甚至原始的意识传统仍然在社会上占主流,这与儒家观念占主流的中原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柳宗元针对当时柳州的这种落后的状况,采取了许多措施,以移风易俗,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上的原始状况。

③元和十年,柳宗元上任伊始即开始把推行儒学作为他移风易俗的措施,以期通过儒学来改变人们的原始状态。于是,他把重建孔庙作为一项改变民风的重要措施,希望为人们树立一个精神偶像和灵魂。但是,长期形成的习俗与民族性格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而文化传统影响的缺失,更使得官方所推崇的儒学一时难以在广大当地百姓中产生认同。于是,柳宗元根据广西巫风盛行、相信鬼神的特点进一步采取援佛入巫、扬佛抑巫的方式,试图进一步改变柳州落后的风俗习惯,其具体措施就是重修大云寺。以期借佛来辅助教育,借佛的慈悲来达到戒杀息鬼的目的。通过以上措施,当时柳州的民风确实有了较大的改观和变化。

④除了移风易俗、改变民风之外,柳宗元还兴办文教,凭借自己文名远播的影响力为广西培养了许多的人才。这些柳宗元的弟子们除了学习知识外,在思想文化乃至性格上肯定受到柳宗元的很多影响,所以戴义开先生在《刚直的柳州人》一文中说柳州的古代为官者大多具有“刚直”的特点,并且说这里有柳宗元的影响。而作为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的读书人,他们以其独特的地位,充当着社会的中间力量,对社会风尚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柳宗元又通过他们,将自己的影响扩展到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之中。

⑤另一方面,凭借柳宗元的名气与其诗文的影响,客观上又扩大了广西在中原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代唐宋派的散文家归有光在《柳州计先生寿序》中说:“柳之山水,待子厚而显”。因此,柳宗元作为一位文化的传播者来说,的确是非常成功的。除了柳宗元以外,广西还流寓过大量中原及外来的文人墨客,比如宋代的江西人黄庭坚、河北大名人柳开、明正德年间的常熟人桑悦等人都曾在广西的宜州、全州、柳州等地做过官。这些外地人来到广西,凭借自己的地位,都曾给予了广西的文化建设以很大的影响。此外,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里,也记录了大量广西的地方风物,这对于增进中原及其他地区对广西的了解是很有帮助的。

(选自肖扬碚《柳宗元及中原文化对广西的影响》,有删改)

1.对“柳宗元为改变广西人们生活及思想的原始状况”所采取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建孔庙,推行儒学。以期通过儒学“淳教化”,来改变人们的原始状态。
B.重修大云寺,采取援佛入巫、扬佛抑巫的方式,以期借佛“以佐教化”。
C.柳宗元教导弟子,不仅教给他们文化知识,还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通过他们扩展影响。
D.柳宗元专为柳州山水写记,对外作以宣传,让人们关注柳州,关注广西。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是为柳州乃至广西带来中原文化影响的重要的人物,他在柳州采取的许多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B.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通过重建孔庙、重修大云寺等措施,逐渐改变了当地的民风。
C.戴义开先生认为柳宗元的弟子们因受柳宗元性格的影响,大多都具有“刚直”的特点。
D.通过徐霞客的游记,广西特有的风景及物产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增进中原及其他地区对广西的了解。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散文家归有光在《柳州计先生寿序》中所说“柳之山水,待子厚而显”,是为了证明“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宗元的到来才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的观点。
B.中唐时期,柳州以氏族观念甚至原始的意识传统的思想为主,而中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
C.文章围绕“柳宗元及中原文化对广西的影响”这一观点,条理清晰地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证。
D.文章①段与②③④段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第⑤段补充其他外地的文人墨客对广西的影响。
2019-06-18更新 | 1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