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 说明文类别 > 事理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8 题号:1227641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垃圾食品,不碰就好

张田勘

①近日,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研究报告称,哈佛、剑桥等学校的联合研究组在1990~2010年间,对197个国家进行325次饮食调查,比较了这些地方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蔬果、五谷、鱼及高纤维食物等被定义为健康食物,而不健康食物指红肉、含糖饮料、高胆固醇及高盐食物等。结果发现,美国、澳大利亚及比利时等发达国家的人虽然较多进食健康食物,但垃圾食物摄取量却数一数二。中国人和印度人的饮食质量下滑最严重,垃圾食物消耗量直追西方国家。

②从得分上看,中国人的健康食物得分在各国中最低,而且20年来的变化也显示分数下降最多,从1990年的34.2下降到2010年的29.9.中国人的饮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越来越好,但是离会吃和吃得健康则越来越远,中国正在朝着胖子之国大步前进。

③根据《柳叶刀》的这份报告,似乎中国人的“食商”最为低下,甚至不知道怎样避免垃圾食品。然而,报告也指出,喜爱垃圾食品并非中国人的专利,而是全球人类的一个共性。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避免垃圾食品。

④按照传统思维,避免垃圾食品的做法就是远离或抛弃垃圾食品。例如,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中国垃圾食品有10大类,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火腿等)、饼干类食品(不包括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激凌、冰棒、雪糕等)、烧烤类食品。如果想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简单的做法就是不吃,至少要少吃这些垃圾食品。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避开这些垃圾食品,原因不仅在于这些食品的确吸引人,也在于一些人因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同,必须在外面就餐,做不到吃更健康的食品。不过,真正要做到避免垃圾食品,就需要更新食品消费观念。

⑤最大的观念改变是,世界上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按照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瑞士药物学家帕拉萨尔苏斯的说法,只有剂量能决定一种物质是否有毒。对食物而言也是如此,只有数量才能决定一种食物是否为垃圾食物。红肉、含糖饮料、高胆固醇及高盐食物等固然可以称为不健康食物,但只要数量有限,就不会危及人的健康。因此,与其说一些食品为垃圾食品,不如说消费这些食物时没有对食物进行巧妙搭配。

⑥让食物巧妙搭配其实就是在进食健康食物,这方面,中国卫计委、中国营养学会早就为中国人提供了膳食指南。最新一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年修订电子版)的核心也在于为公众指明饮食搭配的膳食宝塔原则,也即各类食物的摄食比例。

⑦这个膳食宝塔的第一层(底层)是谷类薯类及杂豆,即主食,每人每天应摄食250~400克(半斤~八两)。膳食宝塔的第二层是蔬菜和水果,每人每天的蔬菜摄取量应为300~500克(6两~1斤),水果摄取量应为200~400克(4两~8两)。膳食宝塔的第三层是畜禽肉类、鱼虾类和蛋类,每人每天的摄取量分别应为50~75克(1两~1.5两)、75~100克(1.5两~2两)和25~50克(0.5两~1两)。膳食宝塔的第四层是奶类及奶制品、大豆及坚果。奶类及奶制品每人每天应摄取300g(6两)、大豆及坚果每人每天应摄取30~50克(0.6~1两)。膳食宝塔的第五层是烹调油和盐,烹调油每人每天25~30克(0.5~0.6两),盐每人每天6克(1啤酒瓶盖)。

⑧显然,膳食宝塔的的塔尖是第五层,依次到塔底是第一层,即谷类薯类及杂豆等主食。但是,在生活中,一些人难以做到按这样的比例来摄取食物,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国人做不到每天摄入6克盐,25~30克油。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居民每天摄入烹调油42克,远高于推荐量。此外,中国人每天食盐平均摄入量是12克,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4倍。

⑨因此,中国人的超重和肥胖并非是垃圾食品造成的,而是膳食不平衡造成的。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膳食平衡,就要牢记: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如饮酒应适量;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选自2016年3月20日《今日文摘》)

1.作者说“垃圾食品,不碰就好”,从全文看如何理解这“不碰”的含义?
2.说明文的语言非常严谨,请就第③段加点字“似乎”为例进行分析。
3.根据全文内容,请你把第⑨段缺少的饮食建议再补上两条。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紫禁城古建筑的采光方法

①建筑采光是紫禁城帝王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古代没有当今高科技手段的照明系统,如何最大程度地引进自然界的外部光源,则成为紫禁城建造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代工匠具有丰富的智慧,他们采取多种科学的采光方法,满足了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

②建筑的南立面通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建筑布局为“坐北朝南”。紫禁城重要的宫殿均坐北朝南,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如太和殿南立面共有11个开间,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可使更多的太阳光线斜射到殿内。从地理学角度而言,我国位于北半球区域,北回归线穿过了我国的南部地区。相应的,我国大部分区域处于北温带,该区域的日照特点为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起,而又从西边方向落下。因而“坐北朝南”的布局能使建筑最大限度地接受光照,有利于采光。

③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柱高的三分之一的尺寸,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但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的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且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烦扰。

④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⑤建筑材料对光照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古人利用反射率较高的材料将光线更加有效地引入建筑内部空间。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

⑥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且由于光影效果,构件表面会出现明暗变化,显出轮廓;后者当阳光照射到其表面上时,则给人们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另外,光线射入建筑内部后,由于顶棚的反射率低于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所以投入建筑内部的光线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有着清晰的光影,便于帝王在其中的活动,而建筑内部的上方给人以柔和之感。这些来自地面的自下而上的光与来自其表面的漫射光,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⑦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紫禁城建筑早期的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宫廷里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透光及防风御寒效果好。从清代康熙朝开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海关的开放,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紫禁城建筑门窗上。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

⑧紫禁城古代建筑的采光方法简易科学,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对现代建筑的内部采光亦可提供有效参考。

(科技日报2019﹣12﹣04作者:周乾,有删改)


(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的填写。
紫禁城古建筑的采光方法
采用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梳理第②段说明的思路。
解释“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①_______——②_______
(3)下列紫禁城内部设计的要素中,不利于反光的一项是(     
A.光润如玉的地面
B.浅黄色的墙壁
C.质感强烈的立柱
D.青绿色的顶棚
(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紫禁城古建筑群中的宫殿均为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
B.现代建筑一般没有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可直接进入室内。
C.紫禁城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适应中国的地理条件。
D.紫禁城古建筑的采光方法对现代建筑的内部采光无借鉴意义。
2022-01-26更新 | 1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指的是(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2.第⑦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2023-03-24更新 | 1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刷脸”购物

①在芬兰一家大型超市,一名打扮时髦、外表帅气的年轻男性顾客,拎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走向收银台,在女性收银员扫描了条形码后,这位顾客对着收银员点了一下头,然后手指在收银员旁边的一台触摸屏上按了一下,就拎着笔记本电脑走出了超市。

②我们可以发现,那位顾客在收银台没有支付钞票,也没有出示任何证件、银行卡机,表明他既没有用到传统的支付方式,也没有用到现代的智能支付方式:他甚至没有输入密码,表明他不是事先在网络银行完成了支付。那么,他究竞是怎样为自己所购的物品付账的呢?“刷脸”!——当然,不是因为女性收银员看到男性顾客长得帅而给他免单了,实际上,收银台旁边有一个摄像头,拍摄到了这位顾客的面部,那名男性顾客其实不是对收银员点头,而是对摄像头点头,以确认自己要支付账单,为了进一步确认,他还按了一下触屏上的“OK”键。

⑧开发“刷脸”支付系统的是芬兰一家名为“独特支付”的公司,其技术基础是网络银行和面部识别系统的结合。面部识别、指纹识别与虹膜识别并称为三大能够进入实用阶段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使用“刷脸”支付系统的用户需要先到就近网点去登记“面纹”。面部识别系统在扫描用户的面部之后,记录下几十个独特的面部特征,然后存到数据库中。

④“刷脸”是一种十分便捷的支付方式,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刷脸”支付系统就可以完成用户现场面部和数据库的匹配过程,因此,“刷脸”可以在瞬间完成,用户几乎感觉不到等待的时间,这样就大大缩短了用户的支付时间,让用户有了一种独特的支付体验。“刷脸”支付系统不只是用于超市购物,它也可以用于网络购物、网络银行转账、ATM机转账、不过需要用户的电脑或银行的ATM机安装专用的高清摄像头和支付终端。

⑤由于“刷脸”支付不需要信用卡、密码、指纹等,有人担心面部会被人“盗刷”。首先,用户不用担心那些和自己长得较像的人“盗刷”,因为人们的“面纹”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我们平常分不清的双胞胎的脸,在面部识别系统中也可以区别开来。另外,用户也不用担心有人用一张逼真的面部照片或者面部雕塑去“欺骗”摄像头,因为支付系统会根据红外信息来判断摄像头获取的信息是否是活生生的人脸。

⑥日前,“刷脸”支付系统的运营主要靠向用户收取月费来完成。使用范围越大,用户需要支付的月费不多,0.99欧元起步,最多6.99欧元就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支付。这对许多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士来说,他们愿意多支付几欧元的月费来省事。“刷脸”支付系统的技术人员说,少量的付费是值得的,它不仅让用户轻松付账,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很好。

⑦开发“刷脸”支付系统的项目负责人声称,该系统是目前已知的最安全的支付系统。

(摘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刷脸支付”的步骤的一项是(     
A.用户需要先到就近的网点去登记“面纹”。
B.要使收银台旁边摄像头拍摄到支付顾客的面部。
C.把物品交给收银员扫描,并向他确认自己的账单。
D.单击触摸屏上的“OK”键进一步确认支付。
2.下列对“刷脸支付”的特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刷脸”是一种十分便捷的支付方式。
B.“刷脸”支付系统的运营采用收费模式。
C.“刷脸”支付通过识别“面纹”和“红外信息”来防止盗刷。
D.“刷脸”支付系统是目前最安全的支付系统。
3.下列对“刷险支付”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刷脸”支付的技术基础是网络银行和面部识别系统的结合。
B.“刷脸”支付系统采用收取适量月租的方式来运营,这样可以保障支付安全性。
C.“刷脸”系统能够辨别独一无二的“面纹”,并使用红外信息来辨别是否是活生生的人脸。
D.支付体验的便捷,是因为“刷脸”系统能将用户现场面部信息和数据库进行迅速匹配。
2023-02-09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