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13542766

美丽的事

肖复兴


            我家住的小区里,有家小理发店。十四年前,我刚住进这个小区,它就存在。十四年来,花开花落,世事如风,时代变迁,它依然偏于小区一隅,没有任何变化。别的理发店都重新装潢了门面,在门前还装上了闪闪发光的旋转灯箱什么的,连名字都改作美发厅了。它依然故我,很朴素,很有底气地存在着,犹如一株小草,自有自己的风姿,并不理会花的鲜艳和树的参天。而且别的理发店里伙计不知换了几茬儿,甚至老板都已经易人。它的伙计一直是那几个,老板始终是同一个人。

想说的是今年大年三十的事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快一年了,但印象很深,每一次去小店理发,见到老板都忍不住想起这件事,而且还会和他谈起。他总会哈哈大笑,笑声回荡在小店里,让回忆充满暖意和快乐。

因为常去那里理发,我和这位老板很熟。其实,小区好多人图个方便,更图老板手艺不错,都常去小店。大家都知道每年春节前是他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会坚持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直到送走最后一位客人,然后才回江西老家过年。他买好了大年夜最后一班的火车票,他说虽然赶不上吃团圆饺子,但这一天车票好买,火车上很清静,睡一宿就到家了。

一般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他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但那几天因为有事情耽搁了,我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去他那里。时间毕竟晚了,进门一看,伙计们都下班回家了,客人也早已经不在,店里只剩下他一人。他已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正弯腰要拔掉所有的电插销,准备关门走人了。见我进门,他抬起身子,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把拔掉的电插销重新插上,拿过围裙,习惯性地掸了掸理发椅,让我坐下。我有些抱歉地问:“会不会耽误你乘火车的时间?”他说:“没关系,你又不染不烫的,理你的头发不费多少时间的。”

我知道,理我的头发确实很简单,就是剪一下,洗个头,再吹个风,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完活儿了,但毕竟有些晚了,还是有些抱歉。迎来送往的客人多了,理发店的老板都是心理学家,一般都能够看出客人的心思。他看出我的心思,于是开玩笑似的对我说:“怎么我也得送走最后一个客人,这是我们店的服务宗旨。”

就在他刚给我围上围裙的时候,店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女同志,急急地问:“还能做个头吗?”我和老板都看了看她,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件墨绿色的呢子大衣,挺时尚的。我心想,居然还有比我来得更晚的。老板对她说:“行,你先坐,等会儿!”那女人边脱大衣边说:“我路过好多家理发店,家家都关门了,看见你家还亮着灯,真是谢天谢地。”

等她坐下来,我就开始替老板隐隐地担忧。因为老板问她的头发怎么做时,她说不仅要剪短,要拉直,而且还要锔油,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完不了活儿的。等她说完这番话时,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犹豫了一下。

显然,她也看出来了老板这一瞬间的表情,急忙解释,带有几分夸张,也带有几分求情的意思,说道:“求您了,待会儿我得跟我男朋友一起去见他妈,这是我第一次到他家,而且还是去过年。虽说丑媳妇早晚得见公婆,但你看我这一头乱鸡窝似的头发,跟聊斋里的女鬼似的,别再吓着我婆婆!”

老板和我都被她逗笑了。老板对她说:“行啦,别因为你的头发过不好年,再把对象给吹了。”

她大笑道:“您还真是说对了,我这么大年纪,也是属于‘圣(剩)斗士’了,找个婆家不容易。”

我知道,老板的时间紧张,便赶紧向老板学习,愿意成人之美,让出了座位,对老板说:“你赶紧先给这位美女理吧,我不用见婆家,不急。”女同志推辞说:“那怎么好意思!”我对她说:“老板待会儿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她急忙说道:“那就更不好意思了!”但我抱定了英雄救美的念头,把她拉上了座位,然后准备转身告辞。老板一把拉住我说:“没你说得那么急,赶得上火车的。正月不剃头,你今儿不理了,要等一个月呢!”我只好重新坐下,对老板说:“那你也先给她理吧,我等等,要是时间不够,就甭管我了。”那女人的感谢,开始从老板转移到我的身上。我想别给老板添乱了,人家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呢,便想趁老板忙着的时候,侧身走人。谁知悄悄拿起外套刚走到门口,老板头也没回却一声把我喝住:“别走啊!别忘了正月不剃头!”看我又坐下了,他笑着说:“您得让我多带一份钱回家过年。”说得我和那女人都笑了起来。

老板麻利儿地做完她的头发,让她焕然一新。都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其实人主要靠头发抬色呢,尤其是头发真的能够让女人焕然一新。但是,时间确实很紧张了,老板招呼我坐上理发椅时,我对他说:“不行就算了,火车可不等人。”老板却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你比她简单多了,一支烟的工夫就得!”

果然,一支烟的工夫,发理完了。我赶紧帮老板拔掉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当老板拿好自己的行李,我们一起匆匆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那女人正站在门前没几步远的一辆汽车旁边,挥着手招呼着老板。我和老板走了过去,她对老板说:“上车,我送你上火车站。”看老板有些意外,她笑着说:“走吧,候着您呢。”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别耽误了你的事。”女人还是笑着说:“这时候不堵车,一支烟的工夫就到了!”

汽车欢快地开走了。小区里,已经有人心急地放起了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与往年比,今年的烟花格外美丽。

1.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我”的心理

老板的做法

理发店老板准备关店时,“我”正好前去理发看穿“我”的心思,以门店服务宗旨和“我”开玩笑
一位女同志也要做头发,而老板要赶火车担忧
“我”让老板给女同志先做头发,并准备悄悄离开打算成人之美
急切不好意思,但也接受了女同志送自己去火车站的热心


2.联系全文,请说说第①段画线句中小店为什么能“很有底气地存在着”?
3.为什么“与往年比,今年的烟花格外美丽”?你怎样看待文中理发店老板身上所具有的品质?请联系文章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东郭先生从猎人手下救了一头狼。猎人走后,狼就张开嘴向东郭先生扑来。一个农夫捡了条冻僵的蛇,蛇醒了却把他咬死了。当今社会,行人被撞摔倒,路人施救,却反遭诬陷,被勒索赔偿。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方寸田园

琦君

①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她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满眼的青山如屏、绿水如镜,满耳的                  ,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追求归隐生活的恬静。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②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      无时间寻幽探胜, 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③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④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⑤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①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②,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        ”了。

1.文章开头引用“自美归来”的文友事例,是为了表达什么观点?
2.请在第②自然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3.第③段中作者说实现一些“极淡泊的雅愿”,可以“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请联系生活实际,另外再列举两个你也能做到的“雅愿”。
4.积累链接:请你根据上文内容,在文章结尾划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诗句。
2017-06-13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玳瑁

王鲁彦

①在墙脚跟刷然溜过的那黑猫的影,又触动了我对父亲的玳瑁的怀念。

②净洁的白毛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③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④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时,玳瑁便在门外“咪咪”的叫了起来。这叫声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

⑤我初到的几天,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咪”,仍在门外徘徊着。“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⑥“哪,在这里了。”父亲说。

⑦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⑧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

⑨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

⑩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时,待父亲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⑪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寝室。他现在睡到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的房子里了。玳瑁两夜没找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的床上,发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

⑫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记念着玳瑁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那样冷落的地方去的。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但是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瑁已在床上睡着了,静静的,“咕咕”念着猫经。

⑬半个月后,玳瑁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摩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回来。父亲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的听见了。”“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

⑭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⑮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摩。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往日柔和地抚摩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摩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从这一天起,玳瑁便不再走进父亲的以及和父亲相连的我们的房子。无论谁叫它,都不答应……

⑯不久,我们全家要离开故乡,决定带它一道来上海。虽数次引诱玳瑁,但终不能如愿。

⑰它显然比我们还舍不得父亲,舍不得父亲所住过的房子,走过的路以及手所抚摸过的一切。父亲的声音,父亲的形象,父亲的气息,应该都还很深刻地萦绕在它的脑中。

⑱可怜的玳瑁,它比我们还爱父亲!

⑲现在距我们离家的时候又一月多了。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着的玳瑁。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郑振铎的《猫》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应把握其同情、忧伤、难过、愤恨、从容的情感。
B.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溜”“绕”“转”“跟”等动词描写玳瑁,生动地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近。
C.文章以母亲叫唤“玳瑁”毫无动静衬托父亲只消叫两声玳瑁就走来,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D.本文平静的叙事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如父亲厌鱼味却时常买鱼给玳瑁吃。
2.揣摩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初到的几天,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怎么理解“热闹与生疏的恐惧”?)
(2)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我”为什么会这样想?)
3.熟读本文,说说文章为何取题为《父亲的玳瑁》。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为什么?
4.本文与郑振铎的《猫》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2021-12-18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回忆性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朱德

①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②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③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④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⑤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⑥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⑧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⑨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朱德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离不开母亲的支持。选文①——④段回忆了母亲对“我”哪些方面的支持?请根据提示,加以补写。
“母亲”支持“我”读书,支持“我”办高等小学,支持“我”______________,支持“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在质朴叙述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请从议论这一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析第⑧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3.选文第④段和第⑤段,分别引用了侄儿和外甥的来信,对表达作者情感具有怎样的作用?
2022-12-15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