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1366995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雨染香

惊蛰前的一场春雨,从傍晩一直淅淅沥沥下到第二天早饭。

起床后,我站在屋檐下伸出手不停地与这知时好雨握手。这时,一缕被春雨携带而来的泥土的味道和野草的芳香扑面而来,那泥腥味和枯草味钻入我的鼻腔,一路浸润,最后沉淀在心底,形成满满的馨香。这馨香,让人能品尝日子的甜蜜和岁月的丰盈,让我的心里多少还真有点冲动。西墙下那棵桃树,在春雨中颜色加重,黑褐色的枝干活像是生铁铸成的,添了几分稳重。那刚刚绽出的嫩芽还挂着雨珠,我走上前,慢慢低下头,轻轻地让鼻尖挨住嫩芽尖,闻到了桃树那淡淡的清香。是啊,春天来了,田野、草木都脱下了厚厚的睡衣,活蹦乱跳地来到了人们面前,舒胳膊展腿地释放出满身芳华。

父亲站在门口,望着湿漉漉的院子说:“这场雨真好,不知道值多少钱,省了咱老农民多少事啊!正好乘墒犁地。”说完,他急促地走到南墙根,小心翼翼摘下挂在墙上的那张老步犁,抱在怀里,轻轻地放在屋檐下,先是用笤帚扫去上面的灰尘,又找来一块抹布擦了几遍。

父亲边干活边说:“犁地了,可得好好拾掇拾掇这老伙计,没有它干不成活啊。”我听后笑着说:“爹,咱好几年犁地就不用这张犁了,都是用拖拉机旋耕犁,你拿下来它做啥?”父亲听后愣住了,然后用手轻轻拍了一下脑门,嘿嘿笑着说:“真是老糊涂了!忘了,好几年都是用拖拉机犁地,这老伙计早就不用了。来,你再把它挂到南站上吧。”

在我记忆里,每年惊蛰前后,特别是有一场春雨的时候,父亲都要火急火燎的春耕犁地。头天晚上,父亲会把老步犁好好地拾掇拾掇,紧紧螺丝,膏膏黄油用小石片把犁铧上的锈迹反复摩擦,直至在灯光下反射出光芒为止。

雨停后第二天,天不亮父亲就扛着犁牵着牛进地了,来到地头,脱掉老棉袄,套上老牛甩一下响鞭就开犁了。

一巧春雨过后的土地就像被棉清油浸泡过的一样,软绵绵的,—犁下去翻出来的土壤都是油腻腻的,在早晨的太阳照耀下还泛着银光。你若逆着光看,新翻山的土壤还冒着热气,像是地下有无数的火炉子在燃烧。储蓄了一冬能量的泥土,那特有的芳香也会随着热气的升起而释放出来,这芳香一会儿便氤氲着田间地头。这让人想起了李德裕《忆平泉杂咏•忆春耕》诗:“郊外杏花坼,林间布谷鸣。原田春雨后,谿水夕流平。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一牛,一犁,一耕者,在春天的田野里劳作,这是何等美妙的一幅图啊!我想即使是最优秀的绘画师,也难描出如此美妙的画面。

“你快去东臣家靠靠拖拉机,瞧啥时候能给咱家犁地?”父亲的话打断了我的回忆,我连忙说:“好,这就去。”

东臣是我家邻居,也是我家本族人,与我年龄不相上下,但他辈分小,应该叫我爷爷。东臣前3年享受惠农政策,花3万多元购买了一台带旋耕犁的拖拉机,春耕秋种农忙时,在三里五村服务耕地。由于他服务周到热情,收费低,乡亲们都愿意和他联系,往往是一个电话他就能赶到地头。我刚进他家的门,东臣便说:“爷,来靠拖拉机的吧,都准备好了,轮胎打足了气,油箱加满了油,明天咱就去给你家犁地,你是第一名,谁叫你是我爷,又是邻居的。”我说:“谢谢孙子,犁完地咱俩好好喝上二两,我得多敬你一杯啊。”说完我俩却笑了。

第二天早上,天气出奇的好,被春雨洗涤过的空气清新怡人,空气中伴有缕缕春天的味道。天空澄蓝澄蓝的,让人看得心醉,远处朵朵白云悠闲地飘游,西望太行山清晰可见,巍峨的大山好像就站立在眼前,伸手就能摸到,那层层叠叠的岩石都能数清。东臣开着拖拉机已来到地里开始工作了。

有个谜语这样说:“一物真奇怪,不吃粮食不吃菜,油门一踩突突响,犁地耕田跑得快。”谜底说的就是拖拉机犁地。今天东臣穿着一身灰蓝色的工作服,头戴一顶太阳帽,双手紧握方向盘。此时的东臣就像一位驾驶着战舰的舵手,神情庄重注视着前方,全神贯注地在前进。

“突突突”,拖拉机烟洞里喷射出的白烟飘向天空,形成一道烟雾线,仿佛要与天边的白云握手。拖拉机屁股后面的旋耕犁,在动力的驱动下有力地旋转,迅速把春雨滋润透的土地打碎翻卷过来,春泥的芳香随着泥土的翻卷,无忧无虑地释放出来。这翻卷过来的新土像是用罗罗过的面粉一样,细碎软绵,从远处看它又像是新铺在田野里的地毯,而且不断在加长加宽。

春雨有情,土地有意,被春雨滋润过的田野最懂得知恩图报,在春天,即便是你简单地刨锄一下,随便撒下一把种子,到秋天就会给你带来满地的五谷芳香。

“突突突”的拖拉机,来回在奔跑,将春泥的芳香搅得四处飘散。拖拉机来到我面前时,东臣故意猛踩一脚油门,拖拉机带着旋风往前蹿去,这股风中夹裹着迎春花的香味,这花香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抬头看到,在地的尽头,一片迎春花在昨夜春雨的催促下,正在肆意绽放,看上去一片金黄。

(2021年03月04日(河南日报)桑明庆)

1.以雨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人与物的活动。
2.第⑦段,作者除了引用诗歌外还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雨后土地的美妙?
3.本文的题目是《春雨染香》,请简要概括春雨所染之“香”体现在哪些方面。
4.文中回忆了父亲犁地,又写了东臣犁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蚕豆

毕飞宇

①蚕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嘎嘣脆。唯一的缺点是太硬。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②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③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

④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呢?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奶奶说:家里头没得唉。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⑤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她在犹豫,想。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做种用的。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⑥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⑦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⑧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去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⑨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⑩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但是,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蚕豆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1.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第①段介绍蚕豆的生存环境,反映了蚕豆生命力的顽强。蚕豆的“硬”也象征着像奶奶一样身份低微却内心坚强的女性。
B.文章第⑩段中说“一次比一次难受”是因为“我”终于领悟到奶奶当时生活很艰难,“一次比一次羞愧”是因为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C.文章用大量篇幅回忆了“我和奶奶的故事”,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了奶奶对我深沉且无私的爱。
D.文中划横线句子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的粗俗。
2.文章主要叙写了“我”和奶奶交往的事情,请概括相关事件。
(1)一岁到五岁,_______
(2)十一岁, “我”临别前去看奶奶,奶奶给“我”炒蚕豆
(3)二十二岁,_________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语句。
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4.作者以“蚕豆”为题,有何妙处?
2023-10-28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各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①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②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③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④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⑤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

⑥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⑦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⑧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⑨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⑩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⑪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⑫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作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⑬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⑭是啊,如果我们对大自然没有怀抱一颗惊奇之心,我们身体埋藏的,就不会闪亮,这世界就不会诞生那么多优秀的童话,我们在冬夜的炉火旁,也就没有听神话故事的美好时光了。其实对大自然的惊奇之心,不仅孩子应该有,成人也应该有,因为它能持久地生发心灵的彩虹,环绕我们黯淡的人生

1.作者围绕“听海的心”写了两个故事,请简要概括。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⑪段中的画线句。
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 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 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3.有人认为文中回忆童年时“我”的经历,与“听海的心”无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说说你的理由。
4.某校文学刊物设有“人与自然”“人性的光辉”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2024-02-07更新 | 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①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②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③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④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呢喃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呢喃,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⑤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⑥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⑦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贪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⑧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⑨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选文有删改)

1.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
2.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仪式”的妙处。
3.“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第⑨段中这句话的含意?
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2021-10-28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