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14137981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①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本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②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③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④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⑤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声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⑥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它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⑦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⑧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⑨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⑩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⑾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有删改)

1.阅读文章内容,根据提示,概括“我”的童年踪迹和心理活动。
事件心理
勤做笔记证明自己用心学习
(1)(2)
敬畏红字充满敬畏、羡慕和盼望
(3)(4)

2.品味语言。
(1)品析第五段“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声响。”这一段话。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⑦段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3.为什么“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
4.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却无从寻觅了?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满小池

徐名印

①我又喜欢上办公楼前(教育和体育局)那满池的红荷花了。

②夏至前后,正是这池红荷花长得正旺、开得最盛的时节。

③远远望去,像是平地上兀的隆起的绿色小丘。放眼池内,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有的出水很高,放开了自己绿色的脸,圆圆的,像撑开的倒立的绿伞,又像亭亭舞女的裙;有的出水不久,仰着头,双手捂着,羞答答地不肯张开自己绿色的脸。叶子下的荷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这小池里,露出尖尖角的小荷,星星散散的,唯没有立上头的蜻蜓。这刚露尖尖角的小荷,刚出生时还带有紫红的胎色,立着头,仰着脸,贮满了生命的昂扬力量。盛开的几朵荷花,用粉红色的胖嘟嘟的小手,小心地捧着金黄色的莲蓬,黄须白蕊地,就簇拥在这莲蓬周围。花谢后结出的莲蓬,被直直的、高高的荷茎顶着,绿绿的,微低着头,像立于绿色会场上的立式话筒,向着满池的荷,发表着绿色的宣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④盛夏,是多雨的季节。雨打荷叶,像是敲击玉盘,串串珍珠滚落水池,清脆有声。雨打红莲,荷花护着莲蓬,荷叶护着荷花,大荷护着小荷,高荷护着矮荷,就这样的错错落落地互相护着,组成了爱的共同体。这雨打红莲的景象,冰心在《荷叶·母亲》中有过这样地感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⑤盛夏,还是荷猛长的季节。初夏时,还不满池高。夏至前后,便高出水池,成为绿的小丘。盛夏,这小丘便慢慢升高,绿也变得厚重、充实了。池中水多了,荡荡的,这满池的荷也荡荡的;池中水清了,幽幽的,这满池的绿也幽幽的;池中水动了,脉脉的,这满池的荷与花,也长得脉脉,开得脉脉。几位同事,每年都要在池中放养一些金鱼。这些金鱼现如今长大了,与莲嬉戏。鱼戏莲叶,是观荷美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的《江南》,曾有这样地描述。

⑥荷,亦叫莲,别名菡萏。我国对莲的栽培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根据栽培的目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即藕莲、子莲和花莲。以产藕为主的叫藕莲,以产莲子为主的叫子莲,以观赏为主的叫花莲。花莲有红莲、白莲两种。鸡龙河两岸、卧佛寺公园内的红莲花,我观赏过,因河大水深只能远远地观看,没有像办公楼前池中的红莲那样,立在池边,看得这样近、这样真、这样切。到女儿家后,我也去过济宁的蓼河公园,观赏过公园内水中硕大的白莲,开得灼灼,白得华贵,没有像眼前的红莲那样,动我的心,牵我的情。办公楼前的这一小池荷花,虽没有“接天”,但浓缩了各地荷花的各种情态,都能在这一小池中找到其韵的存在。

⑦自古以来,人们爱莲,写莲、歌莲、咏莲的诗、词、赋,浩如烟海。对莲的精神,歌咏最到位的要属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百年来人们固守的君子品质。对人的成长,最有寓意的,要属南宋杨万里的《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了,读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日荷花别样红”,自有对人的成长的惬意和想望。

⑧我很想含着一颗莲的种子,做一个莲的梦。

⑨荷满小池,情满小池。

1.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请据此理出文章思路的思维导图。
2.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中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从第③自然段中分别举例,说说运用比喻、拟人修辞表达的妙处。
4.文章的题目是《荷满小池》,结尾点明“荷满小池”的最终目的,是“情满小池”。根据你的阅读,你认为作者的“情”是什么?
2022-08-11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⑪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⑫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⑬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这篇小说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
3.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        )→难以想象→(           )(         )→鞠躬
4.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
2020-04-02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春》,完成下面小题。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中描绘了五幅春日图景,分别是:春草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迎春图。
2.说说你从第1段划线句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3.第③段画线句“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连用六个动词短语,有什么好处?
4.文章结尾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023-11-03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