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文体分类 > 立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7 题号:15127166
阅读《传统文化须敬畏》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批、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12月4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B.传统文化须敬畏。
C.传统文化需要精心的照顾和培育。
D.人人存一种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是为了引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B.第②段运用道理论证是为了论证传统文化的崇高地位和重要作用
C.第③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是为了阐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D.第⑥段画线句子点明传统文化收到致命伤害是因为文化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3.下列对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B.因为传统文化资源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所以我们必须传承和保护所欲的传统文化。
C.那些打着“创意”“文化”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的急功近利、赤裸裸的商业行为要从严处理。
D.文章结尾再次强调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主题。
【知识点】 立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哲人隽语,更是时代风尚。

②“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中华文化,更是人类智慧。

③两河流域的辉煌化作一抹烟云,在历史的天空留下遥远而又凝重的一笔;古埃及文明早已随时光化铅,成为一段饱含沧桑的回忆;古印度文明也像是被蒙上历史的风尘,暗淡了昔日的光芒。唯有华夏文明,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灿烂辉煌。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湮没它,却为它添砖加瓦、增光溢彩了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能做到“美美与共”。

④中华文明能够一面继承传统,一面推陈出新。它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壮大。北魏时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在华夏文明前选择了交汇融合。蒙古人放弃了中原牧马,却也沿袭了汉人“勤农桑,务耕织”的制度优势。八旗子弟踏破天门豪情万丈,在入主中原后“兴科举,礼孔孟”,俨然已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与光大者。中华文化总是能以其兼容并包的顽强生命力走过历史的风雨,如大江大河滔滔不绝,渐行渐远渐无穷。

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这种交流从古至今都存在着。

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鉴真大师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西洋送宝,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汇合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世界的大势。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那时的神州大地,是儒家和道教的天下,可是佛教并没有因此就被排挤出去,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华文化起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自隋唐开始,佛教经由中国义理的逐步改造,使中国化了的佛教教义,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佛、道、儒在碰撞中交融,三教合一,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烙印。

⑦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不间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平台,既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各族文明在交流中共存,在交流中壮大。2015年9月,新时代领路人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明确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革命性理念,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载入了新时代领路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⑨纵观当今时代,多极化趋势日益深化,单一的文化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匹配精彩纷呈的世界,唯有文化共存才是出路。不同文化类型应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并在一种友好氛围中逐步消除误解、摒弃成见,韩流也好,日流也罢,“西流”亦可。如果兼容并蓄、运用得当,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一定能够助力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倾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化全球治理,共建美好未来,这是中华文化新的智慧与更大创造。

1.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文中第⑥段只用了事实论据。
B.“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
C.第③段运用举例、对比论证,强调包容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
D.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三个部分,第①②③提出问题,④⑤⑥分析问题,⑦⑧⑨⑩解决问题。
B.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之所以暗淡消逝,只是因为不懂得兼收并蓄。
C.文章第⑧段承上启下,引出了下文“当今时代,唯有文化共存才是出路”的观点。
D.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华文化最伟大的智慧和创造。
3.请概括本文中心论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得到的启发。
2021-11-15更新 | 1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一:

一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多措并举制止餐饮浪费,取得积极成效。各地各级党政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带头开展光盘行动,算好成本账,把好节约关。一系列实招妙举聚焦餐饮制作、消费各环节,从细节出发、从点滴做起,坚决杜绝餐饮浪费,进而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本能。节约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也许就在举手投足间的一个个小动作。但所有这些却有赖于长期的习惯养成。而这其中的长期坚持、慎终如始,尤其需要严格制度约束。也许有人认为,厉行节约,就在于个人高度自觉。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实则不然。节约属于意识范畴。这种意识,虽然凭借个人自觉可以做到,但缺乏严格制度约束,恐怕很难持久,也难以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自觉,容易陷入号召经常发、文件经常下、口号经常喊、运动经常搞、要求经常提,效果却一般的怪圈,最终损害党的形象。

从历史经验来看,厉行节约,强调严禁”“不准也好,宣传教育也好,舆论监督也好,这些都非常重要。但规章制度更具有根本性作用,没有规章制度作保障,厉行节约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出现反复,时好时坏,甚至还削弱规章制度的权威,衍生一些次生危害。厉行节约,只有从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抓起,强化制度刚性,锲而不舍抓好落实,才能取得良好成效,使之制度化、常态化。

(选自《民生周刊》,有删改)


材料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这给中小学加强粮食安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意识不到粮食安全和粮食危机。走进中小学食堂,我们还能看到白花花的米饭被倒进泔水桶,没有吃完的鱼肉蛋菜也被直接倒进泔水桶。笔者看到校园内有的学生浪费,深有感慨:学校食堂的管理者、学校教育的管理者,为什么不能倡导一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优良传统?中小学食堂为什么不能提供小份菜”“小份饭方便学生选用呢?粮食问题,本是国之大者;粮食教育,应为校园主题

落实《粮食 节约行动方案》,需要中小学校拿出真正的行动来。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需要上下共同行动。一方面种粮人要勇于承担民族大任、国家大任,像袁隆平 先生那样一生学农为农、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另一方面,广大中小学校要做《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执行的表率,不断开展粮食节约教育,不断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和粮食危机教育,使青少年从小认识到粮食的意义,认识到粮食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中小学的管理者要担负起宣传勤俭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责任。学校食堂除了科学采购和使用食材,还要倡导绿色生活一推行荤素搭配、少油少盐等健康生活方式,推行预约用餐、按量配餐、小份供餐、按需补餐等智慧用餐方式,立足于校园食堂,反对食品浪费,纠正浪费行为。

(选自《中小学校园要吹响节约粮食的冲锋号》,有删改)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展“光盘行动”,要从细节出发、从点滴做起,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B.厉行节约,在于个人的高度自觉,这样就可以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自觉。
C.(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的印发,给中小学加强粮食安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D.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需要上下共同行动。
2.材料二第1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你为材料二中画线句所表达的观点补充一则事实论据。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为推行中小学生厉行节约提出合理的建议。(写出三条印可)
2022-05-23更新 | 2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界上从来没有轻轻松松就能取得的成就,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成功。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代代青年,只有“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几千年来华夏大地虽然经受了无数次大风大雨,大灾大难,但中华民族却每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绵不断文明的重要精神密码。

③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井冈山时期的“红米饭、南瓜汤”,长征路上的“啃树皮、嚼草根”,延安时期的“住窑洞、开荒山”,解放战争时期的“小米加步枪”,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把炒面一把雪”,大庆油田建设中的“人肉水泥搅拌机”,红旗渠开凿中的“当代恩公”……无不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苦难辉煌。

④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青年义勇军、少年铁血队,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志愿者……一面面青年运动旗帜,都凝结和展示着各个时期中国青年不畏艰险、不怕苦难的吃苦精神。

⑤今天的青年,沐浴着新时代阳光雨露,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与前辈们相比,当代青年或长在物质更加丰裕的年代,过去那种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有很大可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代青年吃苦的表现形式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毫无疑问,吃苦精神的本质没有变,吃苦精神绝不能丢。

⑥吃苦,能够让人锻炼意志、强壮筋骨。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到“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典故,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考验人、锤炼人,一个人只有经受了苦难才能成长,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彩虹。

⑦吃苦,能够让人历练能力、提高本领。因为勇于挑战“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才得以“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因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师徒才“最终取得了真经”。毛泽东同志说,经过了长征,红军人数虽然减少,力量却比以前更强,因为“留下来的同志是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考验的。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当万。”谚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的就是吃苦能够成为人的财富,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讨苦吃”的道理。

⑧“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新时代青年,请牢牢铭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这段青春寄语,发扬吃苦精神,扛起时代重担,唱响新征程上“跃进、雄飞”的新青春壮歌!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当今的中国青年,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表面上看,“吃苦”在年轻一代认识世界的词典里,似乎不再占有主要位置。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前辈通过吃苦奋斗为青年一代赢得安逸的成长环境,年轻人同样需要吃苦奋斗为未来赢得机遇与希望。也许不同时代的“苦”的呈现形式有所不同,吃苦已不仅限于承受肉体痛苦,但人们克服困难应当具备的精神状态是一致的,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技术封锁、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等内外部挑战,仍然呼唤青年发扬不怕吃苦、甘愿吃苦的精神意志,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无畏向前。

②对于年轻人来说,吃苦不是短时间的做姿态、摆样子,而要时刻绷紧精神之弦,将吃苦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工作,不怕困难也不逃避困难,不认命、不服输,奋勇争先,力创一流。历史总是螺旋式地上升,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是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与其毫无准备而惊惶失措,不如以“自找苦吃”的心态提前磨砺自我,如此才能早日化危为机、化险为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全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布局的。
B.文本一第③段中选取的材料按时间顺序,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苦难辉煌史。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C.文本一第②③④段之间可以调换顺序,不影响意思的表达。第⑤段加点词“有很大可能”和“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D.“吃苦”在年轻一代认识世界的词典里,不再占有主要位置。
E.当前,面对西方技术封锁、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等内外部挑战,仍然呼唤青年发扬不怕吃苦、甘愿吃苦的精神意志,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无畏向前。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两个文本都是围绕“青年人应该有吃苦精神”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2023-01-31更新 | 1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