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1 题号:15685032
阅读《五桂寺的烩面》,完成下面小题。

五桂寺的烩面

曾颖

①距我家一里远,有条小街,叫五桂寺,是县城西面几个乡入城路的汇聚口,异常热闹。

②五桂寺曾有一个供销社门市部,油盐酱醋、五金百货,甚至还有些玩具和小人书,那里是我童年时最向往的地方。但因为没有钱,只能隔着玻璃,眼巴巴地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已攒够了钱,从营业员手中接过小人书或飞行棋……

③除了这些,我最向往的,就是供销社综合食堂。相比于橱窗里隔着玻璃的梦想,这里的东西更直观也更实在,还能闻到香气,眼睛、鼻子甚至耳朵,都能打上牙祭

④食堂没有菜谱,墙上一个小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当日采购员买来的菜食,能做出来的无非就是回锅肉、粉蒸肉、红烧肉、麻婆豆腐之类的。

⑤食堂门口有三个摊儿,一个卖蒸菜,一个卖烧饼,一个卖烩面,都由一个红鼻子大叔掌管着。大叔先前在城隍庙夜市摆摊卖烩面,后来不许私人摆摊了,他便被供销社连摊儿带人招了进去,虽然收入大不如前,但风不吹雨不淋,卖多卖少没人啼叨,也乐得清闲——表面上看照看的是三桩生意,但干的活儿却并不比先前单干时多:大叔的蒸笼里常常无肉可蒸,烧饼摊儿只有在冬至节前一晚会稍忙一点儿。那时,搞来羊肉是件难事,但怀旧的人家,在棒子骨汤里撒几根香菜,也要冒充一下羊肉汤过过瘾;而烧饼,是这模仿秀中必不可少且唯一正宗的演员。

⑥所以,红鼻子大叔主要照看的,还是他最擅长的烩面:他也因此成为我最喜欢的人物,在我心目中,他的地位不亚于东门糕饼店做糖的黑鼻子大叔。

⑦常有人说这人长得像喝醉了一样”,我觉得就是在说红鼻子大叔,即使不喝酒,他的脸上也自带几分酒意,膨胀的大鼻子挤压着两颗惺忪的眼睛,像极了偷喝了醪糟的肥猫。他的头一年四季都油光锃亮,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一条曾经可能是白色的灰色围腰像勒在气球上一般,绑在他一直没停止膨胀的腰上,如同一个肚兜——只需往他怀里塞进去一条大鲤鱼,他便是个老年版的大阿福。

⑧比阿福形象更精彩的,是他做烩面的技术。有一个暑假,在长长的五十几天里,我几乎天天跑到食堂门口,看他把敲得梆梆响的响皮炸成金黄的黄叶,然后切成细条,放进翻滚的骨汤里,放面,放海带丝和萝卜丝,再往里一大勺一大勺地放盐、味精以及芡粉水,舀起来,在空中划一道妖娆的弧,然后倒入炸好的肉丸子,等有人来买时,用粗瓷海碗盛了,再撒上几颗青白鲜亮的葱花,热气袅袅,魅惑无比。然后满意地用勺子在锅边敲两下,像是给这套完美的表演画一个句号。

⑨烩面的售价是一角二分钱,这是当时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钱。烩面里有酥肉,有圆子,还有萝卜丝和面,吃完了还可以饶上半碗汤,香喷喷、热乎乎、软绵绵地滑入久不见荤腥的肚子,那份美劲儿,就甭提了。即使再贫困、再抠门的赶场人,从此路过,也忍不住停下脚来,从裤腰上解下钱袋,抖搂出几张票子,捋直了,小心放到案板上,然后眼巴巴地看红鼻子大叔的一套舀面表演,两声勺响,颤巍巍端起,一喝一大口,然后长长地伸出舌头,吐出一口热气,烫得再凶也舍不得吐。

A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激动地吞下自己口中丰茂的水分,捏捏空空的口袋,或把摊子前随意一个中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饮尽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

⑪多数时候,我都能战胜这份狂想,郁郁地离开。直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乡下人从背篓里的红布里抓出两把米,哗哗”放到秤盘上,红鼻子大叔拎起来看了看,然后倒进身后的缸里,拿起面勺,在烩面锅里给他舀了大大的一碗,我脑中一个小铃挡,叮地响了一声。

⑫米是最硬的硬通货!我怎么忘了这茬儿?

⑬我当即溜回家里,从米缸里抓出几把米,用手帕包了,老鼠过街一样依着墙脚,溜回烩面摊子前,感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

⑭红鼻子大叔倒没什么反应,照样拎起秤盘,掂了掂,然后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看我狼吞虎咽地吃完,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碗边,蹲下身来,把我刚才拿来的小米包放在我的手中,说:“孩子,你记着,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

B他的话音不重,却像山峦倾覆一样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捧起那袋米,像捧着一团烧红的炭,熟虾米一般,羞愧而弯曲地离开。

⑯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偷家里的米。

⑰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不问而取。

⑱这也许是五桂寺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

(选文有改动)

1.本文层层铺垫,层层蓄势,首先写了五桂寺供销社门市部和综合食堂让我喜欢;其次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最后引出中心事件_________
2.本文描写生动传神,请从文中A、B两处划线语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选:________       分析:________
3.文章结尾写道“这也许是五桂寺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2022·北京顺义·一模 查看更多[5]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椴树花开

尚书华

①在长白山区,每当仲夏时节,碧绿如海的天然混交林间,会飘来一团团洁白的云朵。这云朵就是椴树花。那椴树花连绵成片,从空中望去,宛如绿海中涌起的一簇簇浪花

椴树花开哟一片片白/养蜂的哥哥进山来/肩挑蜂箱颤悠悠/踏香寻蜜云天外……歌声从远方山巅一座瞭望塔中飞出,携着缕缕芬芳,在浩瀚林海中悠悠飞翔。唱歌的人是护林员老逢。几十年了,每到此时他就唱这首歌,像是在传递一种信号,告诉人们:椴树花开了。

③老逢的工作岗位就在山巅上那座高高的防火瞭望塔上。一副望远镜,一部报话机,一本工作日志。几十年斗转星移,他就在这里默默守望。每当他站在塔上,俯瞰脚下碧波荡漾的万顷林海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歌曲。歌声帮他排遣孤独寂寞,那些记忆也随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④刚参加工作时,他被分配在林场小工队,是一名采伐油锯手。一天,场长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当防火护林员,说老护林员要退休了,得找个接替他的人。这个工作有三点必须做到:一要责任心强;二要耐得住寂寞;三是每天上下班得走二十多公里山路。他听了,一口答应,很快就被分配到了新岗位。

⑤起初,他觉得这项工作特别有意思。每天站在瞭望塔上,朝迎旭日,晚送夕阳,近观草木青翠,远望重峦叠嶂,时见獐狍出没,偶闻鹿鸣呦呦。可时间一久,他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枯燥寂寞渐渐袭来,让人难忍。这时他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不简单,才明白,场里那些跟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来这个岗位工作。

⑥防火是林业局第一要务。在林区,无论大人孩子都晓得,没有比防火更重要的事。老逢当然比别人更清楚。他站在瞭望塔上,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他慢慢明白,场长让他接任这项工作,是对他怀着多大的信任和期待。

⑦就在老逢来当护林员的第二年,也是在椴树花开的时候,一天下班往家走的路上,他看见一对夫妻在小火车道旁忙着搬运、放置蜂箱。一个人在山上寂寞久了,见着人就想立即凑上去搭讪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江苏。”“为了赶椴树花季?”“可不是吗!就这么二十多天,一耽误就是一年。

⑨老逢上下班都从这里路过,从此每天都跟他们聊上几句。日子久了,便成了朋友。得知那男的姓佟,夫妻俩有一个儿子,在老家让奶奶带着。老逢常从家里带点自产的蔬菜送给他们。他们也会把舍不得吃的家乡土特产送给老逢。一来二去,彼此的交往越来越深。

⑩老逢问老佟:南方一年四季,什么时候都有花开,你为啥非要千里迢迢跑到东北来,赶这茬椴树花呢?老佟说:因为长白山的椴树蜜稀少,珍贵,营养价值高,值钱。”“可江苏到这儿几千公里,火车汽车倒来倒去,收入够得上折腾吗?”“够得上,不然,我们就不来了。

⑪那些年,老佟夫妇像候鸟一样如期而至。来时给老逢捎些稀罕的土特产;返时老逢送他们些自己采的蘑菇、松子。自从有了这样的朋友,老逢越发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⑫可是,随着天然林不断被砍伐而减少,老佟夫妇有些年没来了。问其原因,说是椴树少了。树少花就少,花少蜜就少,不够折腾了。这让老逢很难过。不只是因为老朋友不能如期见面,更为椴树的逐年减少而焦虑。他清楚,椴树是稀有树种,在森林生态中价值独特。林业科研部门一直没有中断探索,尝试在苗圃培植椴树苗,实现人工栽种,可终因成活率不高而未能大面积普及推广。

⑬后来,有好消息传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次生林迅速成长,椴树渐渐又繁茂起来。每逢仲夏,盛开的椴树花又如同朵朵白云,在苍翠的绿海间随风飘荡。

⑭在老逢临退休的前三年,还是在椴树花开的时节,老佟回来了。这次他没带媳妇,是儿子开着拉蜂箱的卡车陪他来的。老佟告诉老逢,他们父子俩一路上从南到北,追赶着油菜花、桃花、枣花、杏花、梨花,赶花期,追春光,到这里是最后一站。

⑮老逢退休了,他在防火护林员的岗位上干了三十四年,他所分管的片区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这片他心爱的山林。他退休时,老佟对他说:只要有椴树开花,我就会再来。来看你,看你曾经保护过的这片山林,咱老哥俩一同去采集最纯最好的椴树蜜……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8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写老逢唱歌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赏析。
①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那椴树花连绵成片,从空中望去,宛如绿海中涌起的一簇簇浪花。
②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句子中的加点词。
一个人在山上寂寞久了,见着人就想立即凑上去搭讪。
(3)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椴树花开”为题的作用。
②老逢为什么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请结合选文,以老逢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回答。
2024-02-01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小题。

倾斜65度的阳光

孙道荣

⑴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了我们的办公室。天气终于放晴了,连续阴雨了十来天,拧一把,每个人的心都能拧出一大盆水来。

⑵他急匆匆走到我身边,向我请假,回家去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①每次,只要天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左右,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我对他的家庭情况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个孤儿,是奶奶将他一手带大的。如今奶奶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常回去看看,是对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只是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而且一定要在天气晴好的日子?

⑶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从家里转下,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

⑷骑着车,穿街过巷,阳光时而温暖地洒在我们身上。拐进一条小巷,在一幢灰旧的居民楼前,停了下来。四周都是高楼大厦,使得这幢老楼显得特别矮小,前面高楼的影子,像笼子一样,将老楼罩住。他说,我家就住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

⑸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都适应不过来。到了二楼,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暗淡,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啦?”彬是他的名字。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领导,也顺路来看看你。”

⑹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然后,又回到房间,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慢慢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人问好。老人颤巍巍笑笑。

⑺他将老人搀到阳台上,我赶紧帮忙,上前将阳台的门拉开。很逼仄的老式阳台,摆着一张躺椅,躺椅上铺着一床棉被,几乎将整个阳台占满了,边上放着几盘花草。他将奶奶扶到躺椅上,躺下。我惊诧地看到,一道阳光正好洒在躺椅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说:“老天终于放晴了,今天的太阳真好啊!”他帮奶奶压好被子说:“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晴天呢。”老人用手遮在额前:“那敢情好哇。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说,那等会你自己回房间时,小心点啊。

⑻告别老人,走出门,他忽然站住了,和我聊起来。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2点半到3点半这一个小时时间,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②这个时间的阳光,与地面正好处在65度角。他说,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晴天,有太阳,他就会回家,帮奶奶在阳台上放好躺椅,铺好被子,然后把奶奶搀到阳台上,躺着晒晒太阳。

⑼原来是这样。③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曾经有段时间,我对他经常上班中途请假,还有点看法呢。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

⑽他叹口气,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竖起来了,唯独他们这幢老楼,一直未拆迁。高高的大楼,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几乎常年见不到阳光,晾晒的衣服,其实基本上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老楼,都散发着一股潮湿的霉气。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却总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散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晴朗,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床上的棉被,拿到阳台上晒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那时候,奶奶刚退休,帮人家做钟点工,她和顾主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天晴的时候,下午2点半钟,放假让她回一趟家。

⑾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他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从他身上,你几乎嗅不到一点老楼的霉旧灰暗气息。他说,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照射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啊。他坚定地挥挥手说,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幢能经常晒到阳光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我相信他能做到。

⑿回头,前面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老式居民楼,④但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

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词语和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写“彬”特殊的行为表现,用意是制造悬念,增强小说的吸引力,也是为了引出小说中“我”的疑问,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B.②句描写是点题,解释“彬”前面“在这个时间左右,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的原因,也回答了“我”之前的疑问。
C.③句写“我”终于明白了“彬”一直以来只要晴天就在每天下午2点半到3点半这个时间段请假回家看看的原因,同时对彬一直不告诉“我”真相表示很不满。
D.④句的“另一束阳光”是指奶奶和孙子之间真挚、深厚的爱和他们心中美好的希望,这种爱和希望像阳光一样照亮人的心灵,带给人永恒的温暖。
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标题“倾斜65度的阳光”表面上是指天晴时每天下午2点半到3点半这个时间段照到主人公家小楼上的阳光,深层含义是指给奶奶温暖、能够晒干衣物的阳光。
B.第⑴段写雨后天气晴朗的景象,渲染了一种轻松的气氛,烘托出一种愉悦快乐的心情,为下文“彬”请假回家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第⑽段是插叙,交代了奶奶在“彬”小时候只要天晴就会帮他晒被子,也说明了他为什么在晴天下午回去帮奶奶晒被子的缘由,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奶奶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了奶奶对“彬”的关心。
D.小说写主人公所居住的小楼的矮小、阴暗、潮湿,目的是强调主人公的居住环境很差,阳光对主人公一家来说非常珍贵,从而说明主人公的特定行为的可信和可敬。
3.下列对小说中人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主人公“彬”是一个懂得感恩,对老人体贴入微,有孝心的年轻人,如天放晴的日子,他都在下午2点半到3点半这个时间段请假回家,扶年迈的奶奶去晒太阳。
B.“我”是小说主人公“彬”感恩、孝顺行为的见证人,对“彬”的孝顺之心表示赞赏,但对“彬”经常上班中途请假回家照顾奶奶的做法一直有看法。
C.奶奶是一个勤劳、无私,对孙子充满慈爱的老人,对“彬”的影响很大,“彬”从她身上学到了感恩,学到了回报,学到了孝顺,学到了关爱。
D.第⑺段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以及“附”“说”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彬”带奶奶去晒太阳和照顾奶奶非常周到、细心、孝顺,表现了“彬”对奶奶的关心与爱护。
2019-07-01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父亲没有“千里眼”

徐立新

①父亲是个茶农,以种茶、卖茶为生,所得的收入勉强能养活家人,外加供我和弟弟妹妹读书。

②父亲四处卖茶,最常去的地方叫江城。江城离我家较远,凌晨两三点,父亲就得挑上茶叶担子,摸黑出发。先步行,再坐船,最后坐车。进城后沿街叫卖,如果当天卖不完,就得在江城的桥洞里留宿一夜。

③我高考时,还是估分填报志愿,考生须在分数公布前就把志愿填好。我感觉考得很不错,能上一所好大学,拿着填报表回家,问父亲填哪里的大学好。父亲脱口而出:“江城吧,那里可大、可美了!我每次去卖茶叶,做梦都想留在那里。”

④说到江城,父亲的眼里闪烁着光,他绘声绘色、神采飞扬地跟我描述江城的“大而美”——有一栋挨着一栋的大楼,有跑得飞快的公共汽车,有将夜晚照得如同白天的一排排路灯,还有饭店、商场、电影院……“如果你考到江城去,爸睡着了都会笑醒的。”

⑤我从未去过江城,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读书的县城,县城很小,远没有江城大。父亲的话让我心动不已,我毫不犹豫地填了江城的大学。

⑥我被顺利录取,九月来到大学报名,江城一如父亲口中的模样,美丽繁华,让我大开眼界,愉悦至极。

⑦但这份愉悦,并未长久。当我说出高考成绩时,来自省内的新同学们一个个都惊呆了,他们说,我的成绩完全可以上北京那几所知名的重点大学,学最好的专业!他们的高中同学,分数比我低的,都被录取过去了。

⑧很快,我又从辅导员口中得知,我是当年学校录取到的最高分。“你怎么不填报北京的重点大学,而填了我们这所名不见经传的省属大学?太可惜了!”辅导员惋惜道,“江城跟北京可有天壤之别!”

⑨我不信,国庆节特意去了一趟北京,去看了那几所重点大学,回来后,我彻底蔫了。

⑩我躺在宿舍的床上,蒙头大睡,我感觉上天跟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而助它开成的“始作俑者”,居然是父亲。

⑪可父亲却以他大半辈的见识和眼界,认为不可能还有比江城更美、更大、更适合我的城市。他说,北京摸不着、看不见的,不是农村娃想待就能待得住的地方,那里开销很大。

⑫我想复读重考,但他不同意,说弟弟妹妹也在上学,家里已没多余的钱供我了。我只好认命,怀着对父亲的怨恨,对现状的不满,对自身的自暴自弃,我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

⑬毕业后,我留在了江城。父亲依旧经常来卖茶,有时会在我家吃顿饭,偶尔也会住上一晚。我们自始至终都闭口不提当年填报志愿的事。

⑭本以为父亲这辈子都不可能去北京,直到有一年他生了病,江城和省城都无法治愈,我只好辗转带他去北京求治。那是父亲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大城市,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见到直插云霄的高楼,也是第一次走进北京市民漂亮的家中——那是我高中的一位同学,高考时考入北京的,事业有成,是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

⑮但父亲的病终究大势已去,难以挽回,半个月后,我只得带他返回江城。在北京火车站,一路沉默的父亲,突然拉起我的手:“爸对不住你,你本可以属于这里,是我们这个穷家,是爸的狭窄眼界和短见,断送了你的大好前程……”

⑯那时的父亲,因病痛的长久折磨,已骨瘦如柴,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可他还是用尽全身的力量,说出心中的那份愧疚。我安慰他说,不怪你!随即转身去了厕所,生怕他看到我止不住的眼泪。

⑰我曾幻想过父亲有一天会向我认错,但没想到竟是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是在北京。

⑱我的心结打开了,父亲去世后,我积极充电学习,两年后考进了省城的一家事业单位,离开了江城。

⑲说来也怪,在省城,我反倒常常想念江城,每年都会回去,走走父亲卖茶时曾经走过的街头巷尾、睡过的午夜桥洞。多年后,我儿子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校,毕业后在北京安了家,也算弥补了我的遗憾。

⑳其实,当我成为父亲后,就已在心里原谅了父亲:江城是他见过的最好、最美的城市,他将自己的孩子极力引荐到这座城市里,不就是最好的父爱吗?更何况,他还要为其他儿女着想。

㉑父亲没有“千里眼”,他的眼界和见识是一把长度有限的尺子。但是,这尺子上的每一格刻度,都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自丈量过的。这把尺子可能不能让我鹏程万里,但在父亲看来,那已经是九天揽月了,是他能给我爱的最美江山,我还有什么不能原谅他的呢?

(摘自《经典文摘》2021年第10期)

1.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故事情节“我”的心理感受
高考志愿填报江城的大学,顺利录取
怨恨不满
父亲病重,向“我”表达出他的愧疚
欣慰感恩

2.文章开头两段介绍父亲种茶卖茶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3.从词语含义的角度分析“我感觉上天跟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而助它开成的‘始作俑者’,居然是父亲。”这句话中“始作俑者”一词表达的情感?
4.“父亲没有‘千里眼’,他的眼界和见识是一把长度有限的尺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6.说说文章以“父亲没有‘千里眼’”为题有什么作用。
2022-04-09更新 | 2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