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人物传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524 题号:160696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国无门空遗憾 生不逢时辛弃疾

①有人说,南归后的辛弃疾虽未能重上战场,但他依然在战斗,只不过那是一场内心之战,是意志与情绪的交战。无法报国杀敌,仍显英雄本色。

②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角度认识辛弃疾,他留下的经典词作数不胜数,是宋词豪放派的一代宗师,与苏轼平分秋色。但苏轼写豪放词,倾注的是意境,而辛弃疾倾注的是心境。苏轼写英雄,是在写历史;辛弃疾写英雄,是在写现实,写人生。

③狂放时,他写: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此时方称情怀,尽拼一饮千钟。(《金菊对芙蓉·重阳》)

④失意时,他写: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⑤英雄迟暮,他写:倦客新丰,貂裘敞、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客新丰》)

⑥明明是国之大侠,偏偏成了词中之龙,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却是辛弃疾个人的大不幸

⑦辛弃疾很推崇陶渊明,但他对陶渊明的理解,相当独特。

⑧他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在他眼里,隐居乡间的陶渊明跟建功立业的诸葛亮,是一样的风流人物,只是人生境遇不同罢了。这怎么看都是常年赋闲乡下的辛弃疾的自况。借他人境遇,浇心中块垒。

⑨从1181年冬天,他41岁时遭到弹劾罢官起,直到去世的20多年时间里,除了偶有两三年被起用为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之外,其余时间,他基本都在江西上饶带湖边的家中栖居。

⑩他把这个后半生的家,命名为稼轩。你拿起他的词集,翻看这一时期的作品,扑面而来都是这样的意境:愁、酒、剑、白发……

待到时代需要英雄时,英雄早已老去。

南归整整40年后,辛弃疾终于等到了上前线的机会。此时,南宋的实权派人物韩侂胄,大量起用主战派人士,试图发起对金国的北伐。1203年,韩侂胄征召63岁的辛弃疾出山,出任浙东安抚使。

尽管年纪大了,尽管蛰伏半生,但辛弃疾仍是整个国家最清醒、最冷静的主战派。他未被周遭叫嚣北伐的氛围冲昏头脑,而是上疏建言,北伐应进行精密的筹备,从士兵的训练、粮草的供应,到军官的选拔,都要力求完善,不能草率,否则将功亏一篑。

开禧元年(1205),65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期间,他登上北固亭,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中,辛弃疾流露出深深的纠结:一方面,他以廉颇自喻,说自己虽老矣,仍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他提醒韩侂胄,千万不要像以往的北伐一样,草率出兵,以致遭遇重创。

任何年代都不缺邀功自赏的人,缺的是清醒自守之人。在主战派当权的岁月里,辛弃疾仍然遭到了弹劾。开禧北伐如期进行,辛弃疾却已辞官在家。

战争的结果不幸被辛弃疾预见,南宋因为军事准备严重不足,先胜后败。韩侂胄想再把辛弃疾请出来,作为抗金的一面旗帜。这次授予辛弃疾的职务是枢密院都承旨,一个相当重要的军事职位。当皇帝的任命诏书到达江西乡下时,辛弃疾已经病重。他没有赴任。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符号。

开禧三年(1207),67岁的辛弃疾病逝。临终之际,他还在大喊杀贼!

可怜辛弃疾,至死,他的故乡山东仍是沦陷区、收复中原,魂牵梦萦,无期更无望、他越是不曾认命,生命的悲剧色彩就越浓烈。凡人无力,我们能抱以同情;但英雄无力,我们又当如何呢?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大幸”和“大不幸”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理解。
2.选文的第⑦⑧段中,辛弃疾为什么要把陶渊明与诸葛亮联系在一起?
3.选文引用了辛弃疾的多首词作,请概括总结这一写法的妙处。
4.文末说:“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2022·山东泰安·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12]
【知识点】 人物传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人瑞这样走来

柳鸣九

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②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

③在公共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

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

⑤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的。

⑥“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但对于这群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以后每月都资助我二十元人民币。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⑧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钟书同候。”

⑨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叼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不可能有“钟书同候”了。


【注释】①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最美人瑞这样走来”中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
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3.文中作者对杨绛的称呼有“先生”“阿姨”“老太太”。请选择其中两个,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称呼。
2022-12-14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彭士禄:我一生也离不开核事业

①2021年3月30日,渤海湾,彭士禄与爱人马淑英的骨灰被撒入大海。临终前,意识清醒的彭士禄给女儿彭洁交代了三个愿望:不做临终抢救;后事简办;将他和夫人的骨灰撒入大海。

②彭士禄对海洋有着深厚的情结。2020年11月18日,他在病房度过了95岁生日。他特地戴上海军官兵送他的海军帽,帽子上用金色丝线绣着中国海军核潜艇部队。50年前,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③彭士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之子,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改革开放后,他是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参与、见证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诞生的全过程。他还负责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引进、总体设计的前期工作,组织自主设计建造泰山核电站二期,为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多次采访中,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我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④彭士禄家中的橱窗内,摆放着他最爱的三件宝贝,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处女航的纪念瓷盘、友人赠送的核电站模型、一头垦荒牛的陶瓷塑像。彭洁说,她父亲最爱的是第三件。很多同事说他像一头垦荒牛,这是他最好的人生写照。

⑤同事回忆,核潜艇研制期间,彭士禄的外号是彭拍板彭大胆,事情有70%的把握,就会大胆拍板。搞科学研究,最重要要讲数据,没有数据不要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民主是对的,但不能老犹豫不决。我就是专门搞数据出身的,都讲数据。所以,吵完了我就拍板了。我负责,错了,我就完全负责,对了,功劳归你们。你们可以大胆跟我吵架,但最后我说了算,所以,都叫我‘彭拍板’‘彭大胆’。彭士禄在一次来访中说。

⑥退休后,以酒会友成为彭士禄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吃饭席间酒必不可少。虽然爱喝酒,但彭士禄从不误事。黄士鉴记得,彭士禄之前的习惯是中午和晚上都要喝酒。有一次,核动力院请彭院士回去讲课,下午讲课时他感觉有点困。从那以后,他中午就再也不喝酒了。

⑦晚年的彭士禄,心中放不下工作,还常去单位转悠。他常戴一副黑边眼镜,一头银发向后梳,衣服上搭着一条已经磨起球的素色围巾,脸上挂着微笑。他就是一位爱笑的老人。他的同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永茂说。他依然关心与核相关的事件。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对日本核反应堆泄露传言的看法,他说:我们作为总设计师,一定在事故发生之后把危害降到最低,这是我们能做到的。办法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安全壳要做得很结实,要用高强度水泥来做,要做到里面发生事故了,肉都烂在锅里就完了嘛。用高强度水泥来做安全壳,发生事故它自然就烂在锅里,跑不出来就完了嘛。第二,废水要天天处理,不要积累,这里就得用水泥固化,固化之后把它运走。这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所以不可怕。

他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奋斗……他希望和核潜艇永远相伴,永远守卫海洋。彭洁说,我和哥哥把坛子慢慢下降,放入海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骨灰坛会融化在大海中。我心里默默想:父亲,您交代我的事情已经全部完成了,您可以安心了。我们也安心了。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本文采用倒叙法记述彭士禄一生中的几个典型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

2.阅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很多同事说他像一头垦荒牛。(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他常戴一副黑边眼镜,一头银发向后梳,衣服上搭着一条已经磨起球的素色围巾,脸上挂着微笑。(此处文字似乎与工作无关,可否删去?)
3.文章在记述彭士禄生平事迹的同时,还引用了彭士禄同事的转述、彭洁的原话等,说说引用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4.彭士禄设计的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请结合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说一说彭士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答出两点即可)
链接材料:

这就是长征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埃德加·斯诺

2024-05-07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完成下面小题。

9 月 25 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

(一)“咱们也建一个吧”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二)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从 1994 年到 2005 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崇山峻岭上百个窝凼① 。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挪过去。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眼见着窝凼里的泥石流滚滚而下,山洪裹着砂石将大树连根拔起。南仁东侥幸逃脱。“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

十几年下来,经过无数次的考察,南仁东和他的团队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 391 个备选窝凼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位置。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三)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形。

2007 年,FAST 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 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岳友岭参与了 FAST 工程钢索设计部分。FAST 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 FAST 30 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 600 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 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 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 FAST 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在设计 FAST 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四)从青丝熬成白发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 FAST 的每个项目,带领 FAST 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饱含了南仁东的心血,更饱含了他的感情。

在 2016 年 9 月 FAST 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 FAST 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 FAST 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1.根据第二个小标题下面的内容,补全这个小标题。
2.根据第四个小标题下的画线句,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说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文章有什么帮助。
问题:
帮助;
3.这篇纪实文学讲述了南仁东与“天眼”之间真实的故事。阅读文章,说说南仁东具有哪些品质。
2020-04-09更新 | 1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