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1 题号:16097109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行以去,止于陶。……于是自谓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范蠡: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②陶:地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乃:______________       间: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列文字断句。(画两处)
居 家 则 致 千 金 居 官 则 至 卿 相 此 布 衣 之 极 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蠡乘船到齐国,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B.经过长期不懈的辛苦劳作,范蠡父子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C.范蠡辞相的原因是他认为位高权重、久负盛名是不祥之兆。
D.从“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可以看出范蠡是一个不重名利的人。
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7]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沛公:指刘邦。②霸上:在今陕西西安。③组:丝带。④玺、符、节:分别是天子印、发兵符、使节信物。⑤轵道:轵道亭,在今陕西西安。⑥属:委托。⑦献飨:即犒劳。飨,用酒食招待。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的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中的“请见”一词,写出了曹刿虽不在其位却勇于承担国事的热忱。
B.选文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了乡人的冷漠、鲁庄公的鄙陋,与曹刿的“远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C.“未能远谋”中的“远谋”是“深谋远虑”的意思,这个词可作为概括曹刿、鲁庄公形象的关键。
D.“苦秦苛法”四个字道出了百姓受秦苛政之苦,表现刘邦善于笼络人心的特点。
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4.两个文段在构思上都极具匠心:【甲】文段曹刿与庄公有三问三答,阐述了____的政治因素;【乙】文段沛公刘邦与咸阳父老____,是为了___
2023-03-20更新 | 1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 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阳武县户牗乡:地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②社: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③廷尉: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④治粟内史:秦和西汉初期管理国家时政的官吏;⑤绛侯:指上文丞相周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顷之(经过)B.勃又不知(谢罪)
C.各有主者(苟且)D.君独不教我对(平时,平素)
2.请用“/"给文中的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②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4.陈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02-23更新 | 11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管晏列传(节选)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鲍叔牙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


注释:①召(shào)忽:人名。春秋时齐国人,曾与管仲同事公子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终善                         遇:相待
B.鲍叔牙遂管仲                         进:推荐
C.子孙世于齐                            禄:俸禄
D.天下不管仲之贤                      多:赞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C.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对他非常友善。
B.管仲曾侍奉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国君后,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后在鲍叔牙的帮助下被起用。
C.管仲曾多次遭遇困顿与失败,鲍叔牙都能理解管仲,所以管仲认为鲍叔牙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019-11-28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