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6 题号:16774864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放羊时走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木牌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木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红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中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把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对他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有删改)

1.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2.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3.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4.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一个“奇迹”?
5.吴庭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无名书店里的诗和远方

李柏林

①刚到合肥读大学的时候,有次逛街无意在城隍庙附近发现了一家无名书店。也许它是有名字的,只是名字不显眼而已,我便从来没有注意过。

②书店在城隍庙附近的一排老房子中,又破又旧,真像是住在回忆里的一栋房子。书店只有十几平方米,用红纸在门口贴着杂志特价,也没有什么装潢,里面除了几个书架,只是几张大桌子,桌子上堆满了过期杂志,甚至过道的地上堆的都是杂志。因为门一直敞开着,书架上的书,也蒙上了灰尘。

③老板是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子,应该是个文艺青年,带着一副眼镜,坐在门口的柜台里。你走进他的书店,他也不会特别热情地和你攀谈,更不可能给你推荐。好像在我的印象中他本就不善言谈,开这个书店就是为了自己看书方便。我甚至怀疑书架上那些看似有些旧的书,都是他翻烂的。那些杂志,基本都是过期的。有去年的,前年的,几年前的……每本杂志都被重新标价,前年的一元一本,去年的两元一本,厚一些的纯文学期刊三元一本。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可谓是发现了大便宜。

④每个周末,我就背着空书包,坐一段公交车到达无名书店。甚至很多时候,我刻意错过空调车。因为空调车是两块钱,而我想一样的路程,却因为路上享受一会儿空调而把一本杂志享受没了,这在我的价值观里是万万划不来的。

⑤有时候,我会在那个书店,逗留一个下午。冬日的午后,那未经装修敞开的大门,我能看见空气中的粉尘,在阳光下发亮。甚至能看到老板那臃肿的黑色棉袄,一丝丝跑出来的白色的丝线。可是这又有什么影响呢?

⑥我就在那小小的十几平方米里,席地而坐,看到影子都抛下我。老板也不赶我,我们各看各的。我在夕阳还未落下时挑选自己喜欢的杂志,就像男生为心爱的女孩挑花一样,走出花店的那一刻,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望。我也总是那样,每次二十块钱装满一书包,去赶回学校的公交车,觉得自己肩膀上背的,是沉甸甸的梦想。

⑦学校在郊区,我总是在站台旁买两个包子当作晚餐,看着一辆辆公交车路过我,等着那辆没有空调的公交车。车因挤满了学生而变得温暖,而我抱着书包坐在位置上,像拥抱一座金山,心里满是踏实。

⑧大学的那几年,我就这样在每个周末如此往返。在那个十几平方米的书店里,老板与我也渐渐变得心照不宣。我选好书后,他帮我装好,甚至整个过程没有一句言语,却像是很熟的老朋友。那个无名书店,没有音乐,也没有嘈杂的人声。它隐蔽在那个繁华的街市,偏安一隅,好像在那里,时间都静止了,甚至在不断倒退……

⑨后来,我离开了合肥。这几年文艺书店越来越多,装潢精美,甚至里面还有茶水饮料,小吃零食,名人讲座,而我总觉得那只能算是消遣,算不上文化。看书的仪式感就在于对文化的敬畏心啊,如果让我嗑着瓜子看书,我断然是觉得不自在的。我觉得还不如席地而坐,一头扎进书里来得自在。

⑩几年后,我又回到合肥,城隍庙的那排小房子,变成了高楼,那个无名书店也不见了,它仿佛随着那些过期杂志消失在过去里。

⑪那晚,我在城隍庙附近兜兜转转,在昏暗的路灯下,只有报刊亭在风中闪着孤独的光,年老的阿姨坐在里面热情地招呼我。那些杂志被整齐地摆着,被昏暗的灯光照出黯淡的亮光,我也不再像曾经那样,觉得每一本杂志都放着光向我招手,我突然问了一句:有过期杂志吗?阿姨说了句:最新一期的都不好卖,何况过期的呢?我随便挑选了两本杂志,却没了那曾经为了省钱买过期杂志的快乐。

⑫那时候,一辆公交像一本杂志,而我却不舍去浪费任何一本杂志。后来啊,岁月成了我永远也追赶不上的那辆公交,而无名书店却被锁进了我的诗和远方。

1.晓晨读完本文后觉得无名书店有些特别,请你一起来说一说书店的“特别之处”。
2.阳阳认为下面这两个句子很值得回味,请你仔细品读它们,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1)车因挤满了学生而变得温暖,而我抱着书包坐在位置上,像拥抱着一座金山,心里满是踏实。
(2)它藏在那个繁华的街市,偏安一隅,好像在那里,时间都静止了,甚至在不断倒退……
3.文章有些内容前后照应,晓晨已经找到了前一句,请你找出后一句写在横线上,并分析它们相互照应的作用。
我就在那小小的十几平方米里,席地而坐,看得惬意自在,看到影子都抛下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阅读”的理解感悟。
【链接材料】

来一起虚度时光中国首家绿皮慢火车书店开业

伴着吉他弹奏的《阿拉伯风格绮想曲》,7053次列车从山东济南站出发开往泰山站。与以往不同,这列最慢绿皮小火车在世界读书日这天增添了新旅客,济南阡陌书店入驻车厢,第一家绿皮火车上的书店正式开业。

几百本图书在列车的餐车安家,来往的旅客走走停停,拿几本书寻一个安静角落坐下,即刻就沉浸在文字世界。

慢阅读时光与最慢小火车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阡陌书店创始人郑国栋说,把书店搬进车厢的想法始于去年一次单独的旅程,当坐在7053的车厢,看到景色在车窗前慢慢滑过,我就决定要邀大家一起来‘虚度时光’,书店选在世界读书日这天开业,希望重塑人们对阅读的敬意

2021-09-23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次拥抱

①林海在大城市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一眨眼的工夫假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②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掉头大踏步就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③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说,连饭也不想吃。”

④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⑤妈打断林海说:“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没有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欢喜你,你小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嗨,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⑥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

⑦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平日里总是本能地打给妈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有时吧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拉下手都觉得别扭。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

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⑨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欠爸一个拥抱哩。

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这天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

⑪林海一听之下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心脏像给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⑫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

⑬当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正看到爸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⑭妈说:“你爸老早就感觉不舒服了,可不让跟你说,说你太忙。他还说,海子说要拥抱我哩,我得好好活着……”

⑮林海好容易才脱下鞋爬上床,坐在爸的脚底下,然后虔诚地伸出双手托住爸的后背,轻轻一用力,爸便坐了起来。啊,什么时候爸变得这么轻?

⑯爸身上暖呼呼的,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那是自个儿小时候爬在爸背上时闻到的味道,是寒夜里躺在爸怀中闻到的味道。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

⑰然后,林海把爸的头轻轻靠在自个儿的肩膀上,就像他小时候靠在爸的肩膀上。

⑱林海再用力搂住爸的腰,说:“爸,我拥抱你了……”

⑲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

1.请从林海的角度,围绕“拥抱”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在下列两处横线上填写有关的情节内容。
①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② 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④爸去世时,给了爸拥抱
2.林海的爸为什么如此在意儿子的一个拥抱?
3.结合本文具体内容说说林海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细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并联系实际说说你怎样孝敬父亲。
【材料】

单身父亲身患重病,襄阳18岁的曾智威毅然决定休学侍父,守候身旁悉心照料。一年多来,他为父亲擦脸、翻身,对父亲细心照顾。他还和父亲同睡一张床,亲手为父亲灌肠通便,他的孝行也感动了邻里。

2021-02-20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鹤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书页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了。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记忆中,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悉,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常常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扯谎,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舌头被拉出来,刺一个窟窟,套着犁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

⑧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自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说。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⑨母亲还有其他好多书,她最最恭敬的当然是佛经。每天点了香烛,跪在蒲团上念经。一页一页的翻过去,有时一卷都念完了,也没看她翻,原来她早已会背了。我坐在经堂左角的书桌边,专心致志地听她念经,音调忽高忽低,忽慢忽快,却是每一个字念得清清楚楚、正正确确。看她闭目凝神的那份虔诚,我也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念完最后一卷经,她还要再念一段像结语那样的几句。最末两句是四十八愿渡众身,九品咸令登彼岸。念完这两句,母亲宁静的脸上浮起微笑,仿佛已经渡了终身,登了彼岸了。有时,她望着烛光摇曳,炉烟缭绕,静静地,久久地,我知道,她一定想起了久未归家的父亲和长兄。

⑩《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宇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⑪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选自《琦君散文精选》,有删改)

1.文章记叙了母亲和她的书之间的哪些事?请概括作答。
2.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通过对母亲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3.母亲为什么喜爱佛经这本书?请联系文章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段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句话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07-05更新 | 1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