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2 题号:17176443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节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有得天时                    送往,迎来者
B.君子有不战                       败吴于囿
C.天下之所顺                       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D.委而                              民之所恶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C.【甲】文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D.【甲】文的“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判断句,【乙】文的“是故败吴于圃”是倒装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B.【乙】文“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的情景,展现出越国人民团结一心,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激励和教育了无数的后代人。
C.【甲】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D.【甲】文中的“人和”是指“寡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甲】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概括【乙】文的核心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1】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然后能改(                 )
③吴既   (               )          ④与百姓同其(                 )
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011-03-18更新 | 45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舜于畎亩之中(          )
(2)必先其心志(          )
(3)于虑(          )
(4)人恒(          )
2.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阅读本文,作者认为一个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_____和有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孟子在本文中主要阐发了什么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20-04-27更新 | 11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富贵不能淫》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是焉为大丈夫乎              志,与民由之
B.往送之门,之曰            必敬必,无违夫子
C.                                 
D.子之嫁也                        往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意思相近。
C.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D.本文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4.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2019-02-22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